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在民国之前,中国佛教界几乎没有自己的文化载体,有关佛教消息都是揭诸于报端,且以负面为多。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佛教界创办了第一份佛学刊物—《佛学丛报》,从此佛教文化事业如火如荼开展。据不完全统计,到1949年为止,中国佛教界及与佛教文化有关的单位共创办了300余种佛教刊物,出版了成千上万种读物,佛教开始复兴,并且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佛教刊物的创办者来自社会各界,既有佛教团体与寺院创办的佛教期刊,又有学院与居士创办的佛教学报,还有私人与公司创办的报纸媒体,总之林林总总,内容繁芜,观点各异,成为当时文化界与学术界的一大气象。
民国佛教文化事业的辉煌,给我们留下了惊心动魄的历史篇章。中国佛教之所以能够在漫长的两千年中影响了世人的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它的身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因子,又由这个因子而演变为浩瀚的文字集成。如果我们将中国佛教的历史简单地划分为古代与当代两个不同的阶段,那么隋唐佛教则是古代佛教的高峰,印度的天城体梵文在中国人的翻译与消化之下,最终变成了方块汉字。当代佛教则是将方块的汉字赋予了现代思想,其中民国佛教文化出版事业的繁荣又是这一现代思想解读的开篇之作。
可惜的是,这么宝贵的文化遗产,未迄百年却已难觅其踪,以至于研究民国佛教史的人有资料匮乏、无处措手的感觉,这已成为当代佛教研究中的一个瓶颈。可喜的是,经过有心人的努力,民国佛教的资料正在陆续不断地找回,从两编出版后的反馈情况来看,其在佛教界与学术界已经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学术界,利用这套资料来撰写论文与学术著作的人日益增多乃至申报国家课题。例如,中国与韩国的佛教文化交流是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热点,在中国大藏经中记载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学者据此写出了皇皇巨著。
《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一书共出版正编、补编、三编三个部分,收入民国佛教期刊282种,总卷数329卷。研究民国与当代的佛教,不参考这套《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是不可能的,这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三编的编辑整理历时三年,共35卷,收入刊物69种(新收刊物50种)。新出版的《集成》三编有如下亮点:
1. 全套收录民国王弘愿大阿阇梨主编的《密教讲习录》。此刊作为介绍密教知识的专门刊物,刊行时间长达八年,将中国已失传的唐代密教典籍、仪轨引回国内,从而推动了当代密教的复兴。
2. 收录了民国时期佛教刊物的出版书目,如天津、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出版的佛教书目。由这些书籍目录,我们可以怀想彼时佛教出版事业的大体状况。
3. 收录了一些专刊与纪念刊,如专门的放生会纪念刊、居士林林所开幕纪念刊、著名法师圆寂后的纪念刊、佛学院的同学录等。由此类刊物,我们可以想见彼时佛教界互相交流的气氛与思想状况。
截至目前为止,《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一书共出版正编、补编、三编三个部分,收录情况如下:
《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的三编与前两编一起组成了当代佛教文献的宝库,其学术价值非常明显,为未来的佛教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历史参考与理论。如果按照编藏的标准来看,这无疑是在做一套全新的大藏经,而且这部大藏经不仅具有历史性,也富有现代性,更含有学术性。
(《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三编》(全35册),中国书店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定价:170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