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http://www.nlcpress.com/DocumentDetail.aspx?id=198
“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是2002年正式立项实施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由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持,国家图书馆具体承办。本工程的目的是通过大规模、成系统地复制出版,合理保护、开发、利用善本古籍,使其化身千百,为学界所应用,为大众所共享。
《中华再造善本》分为五编进行,自唐迄清为《唐宋编》、《金元编》、《明代编》、《清代编》、《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每编下以经、史、子、集、丛编次。版本选择方面,以“选取具有较高文物、数据、和艺术价值的珍稀罕见本”为总原则,坚持选收版本大抵宋元以前从宽,明清两代从严的原则。同时为保证“再造善本”的学术质量,在尽可能选择卷帙完足的版本的同时,采用同书同版配补。
《中华再造善本》全部采用影印形式,依原书版式,拍摄制版印制,线装八开,精工细作。封面颜色为仿清代内阁大库藏书封面磁青色,函套为蓝布四合套。装帧精美典雅,凸现其不失真、有新意、高质量、高品位的“中国气派”。一期由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编纂出版委员会,根据国内各图书馆现有古籍善本的实际情况,筛选出唐宋时期、金元时期的善本古籍共758种1394函8974册,其中唐宋时期442种826函5631册、金元时期316种568函3343册(函册数均未含卷轴装2种)。二期明清时代的选目556种,目前已出版326种489函2071册,两期将总共影印出版珍稀古籍1300余种,规模宏大。
“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囊括了国内图书馆所藏典籍中版本最精、品相最佳的稀见孤本、善本,可谓我国现存古籍善本中的精华,是最具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的部分。其开展与实施,为我国历史文化典籍的保存保护不仅提供了重要的仿制实物,也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范本。目前中华再造善本系列是以纸质形式出版的,在此基础上我社开发了《中华再造善本》数据库。目前海内外100余家重要藏书机构收藏全套《中华再造善本》,而这一现状远未满足国内外藏书机构和收藏者对《中华再造善本》的收藏和研究需求。《中华再造善本》数据库的推出,既便于更多的藏书机构收藏《中华再造善本》,又便利专业人员研究和使用这一宝贵的文献资源,实现其应有的学术价值。
中华再造善本数据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海量珍稀古籍出版物文化遗产资源
《中华再造善本》数据库囊括“中华再造善本”一期758种珍稀古籍的数字资源,随着项目的进展,还将收录更多善本。其选录的细目亦以写刻时代先后为序。各编所收细目的编次,则基本遵循《中国古籍善本选目》的整体格局,即各编按传统的经、史、子、集、丛编次归类,同一类目之下则以著者时代先后为序。同一种书有多种版本时,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则排在各本之前。《中华再造善本》数据库中所收每一种书均配有版本专家撰写的提要,并提供检索功能。简介作者生平、考辨版本源流、评述其学术价值,使得该丛书的数据库具有了极高的文献数据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保存价值。
2. 优秀的阅读体验
项目采用Deep Zoom技术,提供以交互方式查看高分辨率图像的能力。通过Deep Zoom技术,用户可以快速放大和缩小图像。Deep Zoom 允许通过提供多分辨率图像和使用弹簧动画来使加载和平移变平滑。Deep Zoom 使用多分辨率图像来实现大图像的高帧速率和快速打开体验。在加载时,只有少量数据需要在屏幕上快速显示内容。最初加载体验是显示图像的低分辨率版本,然后在变得可用时逐渐提高分辨率。因此,数据库可以实现以下阅读体验:
(1)可以实现大幅图片的比例按最终用户需要显示、局部显示
(2)在用户放缩过程中自动平滑展示
(3)由于图片不被下载到客户端,所以可以解决有些图片存在版权困扰问题
(4)可以通过嵌入代码,实现图像数据分享
同时,数据库由专业古籍书装公司设计版面,页面设计富有浓郁古典文化气息,接口友好,图像质量清晰。
3. 以版本展示为主,但具备全文检索、印章识别等功能的拓展
数据库采用原版600dpi彩扫的高清晰图片,主要提供版本展示。初期图像版可查询书名、提要等关键信息;在今后的升级版中,将实现古籍原貌和文字比对的方式,既保留典籍原貌,又能实现关键词或全文检索;还将预留印章缩放、识别等功能接口。
4. 为古籍的数字化和跨媒体发布技术积累经验
本项目将不仅可以在PC平台上使用,还可将资料同步发布至移动平台,可以在基于Android或iOS的移动设备上访问。另外,本项目研究成果的应用可为我国珍稀古籍的数字化积累经验,有利于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发扬、推广与利用。
中华再造善本数据库在线试用网址(需注册): http://z.nlc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