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杲堂诗文集》是明末清初浙东著名诗人李邺嗣的诗文合集,含《杲堂诗钞》七卷、《杲堂诗内钞》六卷、《杲堂外集》三卷、《杲堂文钞》六卷、《杲堂文续钞》五卷、《西汉节义传论》两卷。
李邺嗣(1622 —1680),名文胤,别号杲堂,以字行,宁波鄞县人。与同时大儒黄宗羲、万泰等交兼师友,是清初浙东诗坛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李氏远祖为南宋抗金将领李显忠,陕北清涧人,少年参军,官至威武军节度使、左金吾卫上将军,一生驰骋疆场,与金人数度交战,卒谥忠襄。显忠曾孙李守真始迁鄞县,经营数世,至明末已是甬上诗书传家的簪缨望族。李邺嗣的父亲李棡,明崇祯十年进士,礼部仪制司主事,授广东潮州府潮阳知县。
李邺嗣十六岁入县学为诸生,侍父广东,受到时人赏识,回乡后声名鹊起。可惜他还没来得及走上与父祖相同的仕进道路,明王朝已走到了尽头。随着清军渡江南下,李邺嗣随父亲李棡回到浙东,奔走在山寨海岛之间,参加抗清复明活动。1646年,清廷大肆抓捕宁波城内抗清乡绅,李棡被押解至杭州,死于狱中。李邺嗣也被囚禁在定海的马厩里两个多月,幸经友人解救获释,才得以归理父丧。遭此家国之痛,李邺嗣悲痛欲绝,此后寄情诗酒,文名愈盛。李邺嗣虽流连于山林僧寺之间,却始终保有抗清之志,不久又两次被捕,饱受囹圄之苦。清廷迫于舆论压力,也为了笼络人心,两次将其释放出狱。李邺嗣气节极重,此时仍写下“采薇硁硁,是为末节。臣靡犹在,复兴夏室”的激昂诗句。康熙十八年(1679),浙省大臣举荐博学鸿词科,他坚辞不就,矢志不仕新朝。次年因病去世,得年59岁。
李邺嗣十二三岁即有诗名,入清后与万泰、徐凤垣、高斗权、林时跃、梁以樟等游历山水、结社唱和,抒发悲愤之情,寄托故国之思。其诗直写心胸,苍凉激越,时人评其“雅正不即卑靡”(张寿镛序),赞其“凌厉千秋,横绝四海”(林时对序)。李邺嗣为文受黄宗羲影响,讲求性情,“要皆自胸中流出,而无比拟皮毛之迹,当其所至,与欧、曾、《史》、《汉》不期合而自合也”,黄氏誉其“如层崖束湍,翔霆破柱”,“于是浙东始得古文正路而由之”(《杲堂文钞序》)。推许如此,足见不同凡响。诗文创作之外,李邺嗣还致力于乡邦文献的整理和传承,仿元好问《中州集》的体例,以诗为经,以传为纬,编辑成《甬上耆旧诗》三十卷,“搜寻残帙,心力俱枯”,为保存文献,维系人心,推动浙东诗歌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邺嗣著述丰富,曾自编次文集二十卷、诗十八卷,惜因多触时讳,未能全部刊行。清康熙年间,仅有黄宗羲选定《文钞》六卷、徐凤垣等选定《诗钞》七卷行世。全祖望称此已刻者为“外集”,未刻者为“内集”,辑《续甬上耆旧诗》,曾选录内、外集诗近四百首。降至民国时期,张寿镛、冯贞群等将《诗钞》、《文钞》、《文续钞》及《西汉节义传论》刻入“四明丛书”,是李氏诗文集一个较完备的版本。本次整理,即以“四明丛书”本为底本,参校其他诸种传世刻本。尤为可贵的是,点校者将李邺嗣身后一直未曾刻印的“内集”《杲堂内集诗钞》及《杲堂外集》二种(宁波天一阁藏李邺嗣七世从孙厚建手校本),辑入本次点校整理本中,与“四明丛书”所收李氏诗文集合称《杲堂诗文集》。相信此书的出版对推动清初浙东诗坛及明遗民群体的研究会起到积极作用。
(《杲堂诗文集》(全2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定价27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