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http://news.hexun.com/2013-10-25/159083208.html
2013年10月25日19:54 来源:半岛都市报
司马迁和《史记》的知名度太高,几乎是人尽皆知。我们熟知的很多成语和典故,如“负荆请罪”、“完璧归赵 ”、“霸王别姬”、“鸿门宴 ”等都出自《史记》。这些故事既被我们当成文学作品来欣赏,又成为研究历史和文化的史料。采访中,有的读者甚至还有一段与《史记》有关的难忘故事,他们或是因为一件事对《史记》有了深刻印象,或是因为某个人喜欢上读《史记》。此外,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教授赵生群还就如何读《史记》与读者进行了交流。
考研面试大“拷问”
2011年四五月份,1989年出生的小孙到中央民族大学参加历史专业研究生复试 ,也就是面试 。“做完自我介绍后,一位面试老师就问我:"你看过哪些历史书?"我很心虚地解释说,"我本科不是历史专业的,所以看过的历史书不多……"那位老师果断打断,跟我说,"别说虚的,就说看了哪几本历史书 !"小孙只好回答说,“中国的史书,我以前就翻过《史记》。”面试老师追问:“你看过哪个版本的?”小孙一愣,哪个版本?《史记》不就是司马迁写的吗?还有别的人写过?于是,他犹豫着回答说:“宋版的。”面试老师说,“我问的是哪个出版社的?”小孙解释说自己看书没太注意哪个出版社。面试老师继续追问:“横排的还是竖排的?”小孙答:“横排。”面试老师又问:“有句读吗?”小孙答:“有。”面试老师又问《史记》有几章几节,“8书 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小孙答。面试老师继续“拷问”小孙,《史记》的第一篇是什么?“《五帝本纪》”,小孙也答对了 。之后,面试老师又问《吕后本纪》《今上本纪》等,小孙勉强应付过去。
后来,小孙的面试顺利通过,也拿到了历史专业研究生的通知书。“可惜我放弃了,没有去读。”小孙说,“让我到现在念念不忘的是我回答的那个" 宋版",原来人家问的版本是哪个出版社的,每当想起来就觉得当时的自己太可笑了。”
受恩师影响而研读
市民宋先生是一名文学爱好者,也喜欢收藏图书。“我家里有一套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点校本,这是最通行的版本了吧,一般查阅资料,我就翻这套书 。”宋先生说,他还有岳麓书社的一套合订本《史记》,是简体横排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史记选》也不错,是个普及本。”
宋先生说,第一次知道司马迁和《史记》是从初中历史课上,“当时历史老师讲到《史记》,说分为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真没想到《史记》里边还有这么多道道。后来随着年纪增长,才知道《史记》的重要性。”宋先生读大学后,念的是中文系,他的一位老师是袁伯诚先生,“袁老师是一位研究《史记》的专家,新中国成立后的《史记》研究离不开他,受他的影响,我开始研读《史记》。”
“《史记》应该多看看,无论是文学方面,还是历史方面,《史记》都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宋先生认为,《史记》的影响巨大,研究历史文化、古代文学,不可能离开《史记》。“从历史文化方面的成就来说,比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篇幅不长,但非常有文化研究的价值。项羽坐在哪里,刘邦坐在哪里,都是有讲究的,人的行为都符合当时的礼仪规范,你从里面就可以看到汉代以前的社会生活状态。当然 ,从文学角度来说,《史记》中也有杜撰的地方,比如《刺客列传》里,有个刺客被感动而放弃行刺的情节,当时只有两个人在,并没有旁观者,所以这应该是司马迁想象的,这应该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此外,很多成语、典故等都出自《史记》,是人们查阅资料、进行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
链接今天如何读《史记》?
谈及今天的读者应该如何读《史记》,赵生群说,“这可是一篇命题作文。要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需要解决一个前提问题,阅读目的不同,方法也有区别。从史学、文学、语言学、文字学、文献学等不同的角度去读《史记》,关注的重点各不相同。”
赵生群为读者“支招”,他说,读《史记》首先要了解《史记》的体例和大致内容;其次要了解司马迁的身世,因为“读其书 ,不能不知其人”;第三要熟读《 太史公自序》;第四要精读《史记》论赞;最后就是“八面受敌”、各取所需了 。赵生群还分享了自己的阅读经验,他说,“首先是确定一个好的本子,本子确定后选择若干篇来精读。阅读《史记》,对比的方法很管用。将《史记》与《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对照起来读也很有意思。无论是纯粹以阅读为目的,还是以研究问题为目的,这样的读法都是效率较高的。”
记者 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