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http://ent.china.com.cn/live/2013-10/21/content_23014875.htm
中国网-资讯中心 china.com.cn/info 时间: 2013-10-21 责任编辑: 余乐
人民网北京10月21日电 (记者黄维)点校本《史记》初版问世54年之后,修订本日前正式面世。记者在《史记》修订本出版座谈会上了解到,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进入正式出版阶段。
《史记》修订本出版座谈会20日在京召开。参与修订工程的各方专家学者共聚北京,研讨修订工程后续工作。据了解,司马迁的《史记》,囊括了记言、记事、编年、国别等形式,纪传体和编年体兼而有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先生曾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社会史(翦伯赞语),从民众百姓到帝王宰臣,从政治、军事到经济、文化,司马迁关注人物、关注社会、关注历史的兴衰成败。
毛主席晚年读史 曾在《史记》上留下批注
新中国历届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以史为鉴,重视读史。毛泽东同志特别重视古代典籍,好读史书。1958年9月13日的一次史学工作会议,讨论了标点“前四史”及改绘杨守敬地图的工作,会后范文澜和吴晗联名致信毛泽东主席,主席同意了整理计划。在毛主席、周总理的亲自部署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直接领导下,从20世纪50到70年代,由中华书局承担组织和出版工作,顾颉刚、陈垣、郑天挺、宋云彬、陈乃乾、唐长孺、王仲荦、翁独健、张政烺、陈述、王钟翰、启功等百余位文史专家参与,完成了新中国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工程——“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实现了郑振铎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二十四史”的出版梦想。毛主席晚年读史,在中华书局1959年1版1次的《史记》上留下了珍贵的批注。
点校本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出版后,迅速成为方便当代读者阅读的通行本,成为海内外学术界公认的权威版本。单是点校本《史记》,1959年出第一版,1982出第二版,截至2013年6月,一共印行27次,569250套。半个多世纪以来,以点校本《史记》为基础,衍生出了众多不同形式的图书产品,为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为广大读者的阅读学习,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点校本《史记》修订五亮点
1,广校诸本。全面、系统地校勘了北宋至清有代表性的多种《史记》刻本,以及十余种日本钞本、敦煌写本。其中有“世间乙部第一善本” ——台湾傅斯年图书馆藏北宋景祐监本《史记集解》,以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南宋绍兴本《史记集解》、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藏南宋建安黄善夫刊《史记》三家注合刻本、南宋淳熙三年张杅刊八年耿秉重修《史记集解索隐》合刻本、日本藏六朝钞本、日本藏唐钞本、法藏敦煌残卷等。选用善本之精,校勘规模之全,超过此前各家。
2,新撰校勘记三千三百余条。原点校本使用方圆括号表示文字增删,未撰校勘记以说明理由。修订组复核了点校本对底本所作的全部校改,包括方圆括号改补和暗改。已经厘正的从之,存疑的慎重斟酌,错误的予以纠正,统一撰写校勘记,涉及增删正乙的重要改动都出校说明。
3,订补疏误,后出转精。修订本对原点校本的分段优化、调整,改正破读之处,纠正讹脱衍倒。全面检核三家注相关引文,确立引文的精确起讫和来源。充分利用清代至今前贤时彦及日本、海外学者的校勘、研究成果,适度参考出土文献,择善而从。
4,尊重底本、优化完善。金陵书局本由学者张文虎主持刊刻,参考多种版本及钱泰吉校本,系统吸收梁玉绳、王念孙、钱大昕等人的研究成果,改正《史记》正文及三家注错误甚夥,是清末以来最为流行的《史记》善本。修订本一仍点校本《史记》选用清代金陵书局本作为底本,尊重、保留金陵书局本、点校本的整体面貌和优秀成果。依据当代《史记》研究成果和读者需要,修订本对于金陵书局本删削的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补史记条例》和《三皇本纪》,重新恢复其原来面貌。保存文献,方便读者。《史记索隐·补史记条例》所缺部分补入相应篇目,《三皇本纪》作为附录增补于书末。
5,多领域专家协作。
(七[这一部分请补充饶宗颐、冯其庸先生,史语所黄进兴、京都大学高田时雄的贺信])
海内外学术界反响强烈 饶宗颐题词祝贺
修订工程学术顾问,今年九十八岁的饶宗颐先生题词祝贺:嘉惠学林,功德无量。
在接受采访时,修订工程的学术顾问冯其庸先生对《史记》修订本的出版倍感欣慰,他说: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是一个巨大的学术工程,是千秋万代永远影响下去的。现在新的一版认真地修订出来,而且不受任何干扰,纯粹是从历史,从学术的角度出发。今后的年轻人,今后的学术界再要使用二十五史,就有一个可靠的依据了。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不能忘记自己祖国的文献记载的资料,爱国主义就在这里头,我们没有自己祖国的历史怎么能爱得起来,只有熟读我们自己祖国的历史,祖国的传统文化,祖国留下来的许多文化精华,我们自己才会懂得国家的可爱,人民的可爱,懂得我们国家历史5000年不断辉煌的成绩是世界上所没有的。
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说:这项工作受益的人太多了。全中国、全世界都受益。以前的那些重要的版本都被吸收到修订本里面来了。这个项目应该说是中华书局几十年来最重要的项目,为将来中国的出版史写下了一页。
文献学家安平秋先生指出:总体上,应该说《史记》修订本在原来顾颉刚先生他们点校的基础上又有进步,不论是分段还是标点,应该说更好一些,更清晰一点。在校勘方面,现在参考的本子比顾先生那个时候注意到的本子更多一点,校勘的面更广一些。从《史记》修订本正文和三家注的文字来看,要更可靠一些。这是我对《史记》修订本一个总体印象。
历史学家蔡美彪先生说:这个书的出版值得庆贺。一个是成绩很大,另外自我评价还要留有余地,准备继续提高。
10月15日,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黄进兴先生代表史语所致信中华书局,恭贺《史记》新校本成功出版。他说,打开书,即发现纸张、印刷和编排都极见用心,令人赏心悦目。相较于先前的“二十五史”点校本,今天的成果无疑反映了两个不同的时代。中华书局在前所未有的条件下,再接再厉,勇敢承担起属于“盛世”可有的工程,调动空前庞大的人力和资金,检讨缺失,慢工细作,完全以出版一套“定本”为目标,理想宏远,志气可嘉。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珍藏的北宋景祐监本,曾对书局校订《史记》的工作有所贡献,令人欣慰。史语所衷心祝福“二十五史新校本”全套陆续顺利出版。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高田时雄发来贺信,他说,书局所出点校本《二十四史》,早已成为大家公认的一部权威性典籍。我读研究生时候曾购置一套,因阅读方便,校勘严密,就一直不能离身。其标准地位在四部书中无与伦比,几乎相当于佛经中《大正藏》。为精益求精,书局与学界同仁发愿修订,历时数年,工程颇大。据悉,此次新版在标点和校勘等方面更为准确、全面、精当。我殷切盼望全书早日出齐,以裨益于广大读者与中外学界。
背景资料
重视历史,以史为鉴,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就是毛泽东主席指示,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由中华书局组织全国百余位文史专家,历时二十年完成的新中国最伟大的古籍整理工程。只有在新中国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才能够有条件组织实施并完成如此巨大的文化工程。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出版问世之后,各种旧版本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几乎全被替代,成为海内外学术界最权威、最通行的版本,享有“国史”标准本的美誉。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为传统的文献整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确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古籍整理的基本范式和标准,为古籍整理学科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许多专家学者说,自1958年至1978年,中华书局对我国出版文化事业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出版了点校本“二十四史”。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整理出版工作,从1958年开始,到1978年完成。修订工程的启动源自于点校本的不足和缺憾和学术时代的进步:
一、“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点校工作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过历次政治运动,到七十年代末完成。后期整理工作处于“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时期,政治环境对点校整理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给点校本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政治的影响,不仅存在于组织实施工作的大环节,甚至直接关系到标点符号的运用、段落的划分和校勘记的撰写方式。
二、整理工作时间跨度大,成于众手,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体例不尽一致,各史整理质量也不平衡。如《史记》没有校勘记,《三国志》把所有校勘记集中到了全书之末,与全套点校本“二十四史”体例不合,也不便查看。
三、多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撰写了大量校订研究的专著和质疑、考证性的文章、札记,大量考古发现及学术研究的深入已对一些史书中所述史实有所厘正,中华书局近年来也有计划地收集整理了不少关于点校整理本的意见和建议。而且随着近年来中国史学研究的新发展,断代史研究的逐渐深入,考古学、民族学等新材料的发现和新成果的涌现,十分有必要吸收到古籍整理工作中去,经过了将近30年的积累,修订时学术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研究、整理和编辑提供了远较点校本时期便利的条件。
名词解释
“二十四史”:指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长达四千多年,包括了我国历史上氏族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几个历史时期。它记事久远,前后衔接,自成体系,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历史进程。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如同万象兼备的百科全书,其篇幅之宏伟,史料之丰富,是其他史书望尘莫及的。它向读者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卷,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由于我国古籍多有散佚,“二十四史”就显得更为珍贵,成为研究中国历史不可缺少的基本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