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古籍灿然老 书中有洞天 探访“古籍爱好者”的聚集地、中华书局灿然书屋 发布时间:2013-9-5 11:33:25   作者:文并摄影/本报实习记者 罗媛元  

http://bjyouth.ynet.com/html/2013-09/04/content_7411.htm?div=-1 

  从王府井教堂一直向北,满目皆是散发珠光宝气的品牌店。在这些国际品牌店的包围中,隐藏着一处百余平方米的房子,因有数千本记录着历史的古籍图书而让痴迷者流连忘返,这就是中华书局灿然书屋。

  推开灿然书屋的玻璃门,淡淡书香扑面而来。正对大门是一个顶上镂空的仿古木质隔间,挂有启功先生题写的店名,旁边金色牌匾上写着“全国古籍出版社联合会特约经销店”。与隔间相同质地的书架环绕着整个屋子,上面分门别类地摆满了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哲学、文学、历史,各有特色,又最终融为一体。横亘在屋子中间的三排书架上陈列着来自全国22家古籍出版社的图书,除了许多学术著作外,还有诸如城市历史地图、书法字帖等小册子,有趣而独到。透过靠着玻璃窗的书架可以看到大街对面的世纪大厦,本不显眼的书屋在王府井大街车水马龙的映衬下显得尤为安静,不声不响地怀抱着来自千百年前的文字,与涵芬楼书店、三联书店、外文书店及王府井新华书店一同串联起了金街的文化脉络。

  盛夏的午后,灿然书屋里读者稀疏,55岁的张路戴着一副金边黑色眼镜,脖子上挂个小巧的微单相机,在书架间徘徊,他不时从书架上抽出感兴趣的书仔细翻看。从中学时代起,张路就钟爱有关中国历史内容的各类书籍。学法语的他,平常的工作就是带讲法语的游客游中国、逛北京。带团时讲历史,回来后再从书本中继续发掘历史。逛书店是张路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他很享受从一排排书架上找寻和发掘好书的过程。几十年积累下来,家里的各个角落都散布着喜爱的藏书。

  作为古籍爱好者,灿然书屋是张路淘书的重点,“我喜欢真诚、真实的历史”,张路指着书架上一排《近代史料笔记丛刊》说:“这些书的作者和口述者很多都是中国近代史的亲历者,从中可以了解到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很多历史细节。”《近代史料笔记丛刊》是中华书局历代史料笔记整理中的一部分,整个系列的图书还包括唐、宋、元、明、清的史料整理。

  灿然书屋现在的主要负责人田先生三年前来到这里,同样是古书爱好者的他很享受在灿然的日子:“每天都在书堆里待着”,工作之余喝茶、聊天、看书,还碰到不少有趣的人和事。他印象最深的一位来自山西的顾客,这位读者定期来灿然书屋淘书,和店里的人也比较熟。山西人将自己一处宅院的东厢房专门用于收藏中华书局的图书。田先生说,“几乎所有新书他都会购买。”

  从店员到顾客,现在的灿然书屋俨然成为“古籍爱好者”的聚集地,但相比书屋而言,“灿然”二字后面的编辑家金灿然先生却很少为读者所知。作为1958年中华书局改组后第一任总经理兼总编辑,金灿然先生带领整个中华书局实现了从政经、农业类书籍出版到古籍出版的回归转型。正因为如此,2004年中华书局读者服务部在旧址改造回迁后特意以金先生的名字命名,以此为念。

  灿然书屋在今年开通的微博中进行自我介绍说:“店小。古籍灿然老。满屋读者。中华生意好。爱读书。爱服务。墙上蓝匾,匾下有洞天。”现在,灿然的微博已经成为它服务读者的新平台,而那些在书店里没有相遇的“同道中人”,倒是经常在贴吧、豆瓣、微博上分享着读后感,表达着各自“今天又在灿然淘到书”的兴奋。

  文并摄影/本报实习记者 罗媛元

 

(来源:2013年09月04日 星期三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