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石鼓是唐代出土的周秦时期文物,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上的文字称为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在文物考古、中国古代史、古文字学史以及书法史的研究上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被称为“中华第一古物”(康有为语)和“书家第一法则”。2013年1月1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创刊号隆重推出九大镇国之宝,秦石鼓文位列第三。
石鼓文自唐初出土至今的1300年间,因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一直受到世人关注,历代都有对石鼓文的传拓和研究。在现代,更是形成了石鼓特色文化和石鼓学的研究学科。如石鼓发现地陕西宝鸡市举办过石鼓文化节、创建了中华石鼓园等;湖北经济学院建立了“中国石鼓文化研究所”,并举办了“中国石鼓文化学术研讨会”等。
石鼓文在考古学、文学、历史学、文字学、书法艺术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从考古学角度来说,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开我国以石为文之先河,被尊为“石刻之祖”。它与商代的甲骨文、西周的金文有着一脉相承却又迥然不同的特点,是秦人刻石文化的珍贵遗存。从文学方面来看,石鼓文是我国最古老四言游猎叙事诗,比《诗经》中的任何一首诗歌都要长,遣辞用韵,情调风格,都和《诗经》中的诗前后相承。从史学方面来看,它是反映秦国君主狩猎及农事的一组叙事诗,从不同的侧面描写秦国的战车良马、自然风光、生灵繁茂与水产丰富,石鼓文中每一处用词造句与内容都是研究先秦史的第一手珍贵史料,值得字字推敲,甚至终生研读。从文字学方面来看,石鼓文介于西周金文与秦朝小篆之间,是研究汉字形体演变的珍贵实物。其承先启后的过渡形态,比任何别的战国文字都明显。从书法篆刻艺术来看,石鼓文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笔画错落有致,透露出古朴自然、雄厚流畅的美感,千百年来被历代书法家视为研摹篆书的重要范本,奉为“书家第一法则”。
石鼓文巨大的文化价值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目光。历代对石鼓文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其制作缘由、制作时代、字形字义、内容训释等展开讨论,但是研究也存在着时代差异。唐宋时期主要集中于它的著录、传拓、考证年代和辑存。元明时期除考证年代外,开始从文字学角度对石鼓文进行考证、释义等研究。元代潘迪《石鼓文音训》集宋释之大成,一直保存至今;元人吾丘衍(又名吾衍)据杨文昺《周秦刻石释音》重加删定,成同名著作《周秦刻石释音》,为清代张燕昌等备加推崇。明代杨慎《石鼓文音释》、陶滋《石鼓文正误》、李中馥《石鼓文考》、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等,皆对石鼓文字的点画、训释、地望等有所考证。对石鼓文的字形字义进行的研究、考证,还是以清代和民国学者成就最著。清代小学繁荣,石鼓文的文字学研究有了重要突破。朱彝尊《石鼓考》力辩杨慎“函海本”;吴东发《石鼓读》以七卷之篇章综合考证石鼓文;刘凝《周宣王石鼓文定本》始用“定本”之名,后沈梧、郑业斅皆从之,各家论证研究颇详。民国时期,受到西方新型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影响,石鼓文在研究方法上也开始着重于思辨式论证,对石鼓文内容的研究也逐渐深入,郭沫若的《石鼓文研究》(1939年出版)可以说是当时集大成之作。
石鼓文研究俨然已成专门之学,但金石学本为小学,石鼓又因其古奥而少有人钻研,由于研究难度大,专业性强,文献难以获得,仍有诸多问题的研究尚待深入。历代石鼓文研究资料一向缺乏整理,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石鼓文的专题性资料汇编图书问世。有鉴于此,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计划出版《国家图书馆藏石鼓文资料汇编》,将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自唐至清末民国初关于石鼓文的古籍研究资料50多种,整理汇编为一帙,影印出版,以利于相关的研究。计划成书20册,收入《周秦刻石释音》《石鼓文音训》《金薤琳琅》《石鼓文音释》《石鼓文正误》《石鼓文考》《石鼓文原始》《金石文字记》《石鼓文钞》《石鼓文集释》《周宣王石鼓文定本》《石鼓文释存》《石鼓文序》《石鼓然疑》《石鼓考》等,其中不乏名家之作,一些稿本、抄本和珍贵拓片,被列为馆藏善本,不易为学者获见。相信此书是研究石鼓文,以及通过石鼓文研究周秦历史、文字、文学以及书法的不可多得的资料汇编。
金石文献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特色出版方向之一,目前已出版包括甲骨、金文、石刻、陶文等文献汇编计20余种子目1039小类,其中重要的项目有《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国家图书馆藏金文研究资料丛刊》等,本书又将为这一特色系统出版增加一项新的内容。本书已成功申报并获得了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我们也期待石鼓文研究以及以石鼓文为必要资料的相关研究能够得益于本项目的开展而继续推进。
(《国家图书馆藏石鼓文资料汇编》(全20册),预计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底出版,估价90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