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关注古籍修复事业 延续文明记忆 发布时间:2013-8-15 11:04:04   作者:刘志伟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html/2013-08/13/content_6_3.htm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刘志伟

  记者日前在卖场上看到《郑珍全集》已经被点校出版,此前只能见到民国二十九年贵州省政府排印并据清刊板汇印本的《巢经巢全集》,因此再而对古籍整理事业感到欣慰。值得肯定的是,30多年来,我国的古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成绩斐然,呈现出勃勃生机。自1981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为古籍整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在加强对全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规划和领导的同时,也加大了对重大工程、重点选题的资金支持,再加上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使得古籍出版的计划性、规范化和古籍整理图书的学术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记者在私下与一位古籍类出版社负责人交流中,他感言,“虽然新版古籍出版数量大幅度提升,并渐趋适度、稳定的态势。但是古籍修复的乏力还是颇为明显”。尽管国家针对古籍进行了集中管理,但仍然有不少年代久远的善本古籍或珍本、孤本,由于常年缺乏保护,虫蛀、鼠咬、水湿、霉变、脆化、絮化、酸化等现象相当严重。据国家图书馆统计,目前全国各公藏单位拥有古籍总量超过5000万册,需要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万册,“而更显着的问题是,从事古籍修复的古籍修复人才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几年前,全国图书馆古籍修复人才不足100人,按较快的工作进度,也需要近千年才能完成1000万册的古籍修复工作。近年来有统计说古籍修复人才已经达到400人,但对于全国3800多家公藏单位来说,远未满足供需平衡的程度。”他向记者呼吁,希望业内给予古籍修复人才和“古籍修复”这项事业更多的关注,无论出版业、学界还是社会都不应忽视这一盲点。

  谈到古籍修复,这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竹起子、单斜口刀、界尺、锥子、竹尺等属于经常被使用的工具。而古籍修复材料,也以浆煳、楮皮纸等较为常见,其中浆煳更是古籍修复作业中的重要材料,不论是浓浆煳或稀浆煳均有其重要用途。至于工作台、照明设备、纸壁、恆温恆湿设备、吸湿机、电炉、压书机、裁书机等设备也不容或缺。“传统做法,就是要将线拆掉,然后统计页数,用铅笔按古籍原来每页的顺序在背后标注好。一张张的,拿手摸、用眼看,判断破损处的纸张质地、纤维长短。选好修补用的纸张后,还要把新纸张染成泛黄的颜色,这就是所谓的‘修旧如旧’。染好色,再剪裁、锤平,用糨煳粘贴、重新装订。染色用的颜料、粘贴用的糨煳,这两样材料的成分也很考究。比如有的地方是用纯天然的茶叶水来染色,有的地方则是用掺水的国画颜料。至于糨煳,就涉及洗面筋和滤去杂质的过程,就是去掉面粉中的麸料和蛋白质等,减少被蠹虫啃噬的几率,更好地保护古籍”。传统的手段之外,现代化的修复设备在近年来也逐渐得到普及:像为了让修复用纸尽可能地接近古书材质,就有纸张分析仪,用以分析纸张的纤维长短;没有热度,不会损伤古籍的冷光源灯;专门锤平修补完的纸张的是锤平机等等,对古籍的修复补益良多,只是价格不菲。

  听过这番介绍,记者着实感到古籍修复有些“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味道,如今的古籍修复“第一线”都是上世纪60、70年代当学徒的那批“老人儿”,年龄大多超过50岁,年轻一代鲜有加入,“有多少人愿意从事这样寂寞的行当?”不得不承认,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方法仍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除了传统的师带徒形式之外,古籍修复的传承应当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把以前经验层面的东西进行总结、梳理,上升为理论层面,成为一个规范的学科,与学校的相关专业结合以延续其生命力。全国有50多家院校设立了涉及古籍修复方向的专业,以中专和高职院校为主,或许开设古籍修复专业或许也应受到更多高等院校的重视。

  修复古籍,意味着延续文明的记忆。如何建立有利于古籍修复人才成长的机制,值得出版业、学界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