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礼记集说》要览 发布时间:2013-7-17 11:26:11   作者:  

http://news.gmw.cn/newspaper/2013-07/17/content_1794133.htm 

 

原标题 [《礼记集说》要览]

 

  《礼记集说》三十卷,明嘉靖年间刻本,二十四册。宋末元初陈澔撰。现藏齐齐哈尔市图书馆。书框高20.7厘米,宽 13.5厘米,半页九行,行十七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四周双边,顺鱼尾。序页有“松下藏书”白方印和“大白先生读书刊”白长方印,版心上镌《礼记集说》。行格疏朗,纸墨俱佳。

  作者陈澔,生于1261年,卒于1341年,字可大,号云庄,江西都昌人,宋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一生不求闻达,隐居不仕,主要从事讲学和著述,勤学而好古,精于《易》、《礼》、《书》,《礼记集说》为澔公最有影响的著作。

  陈澔出身教育世家,系江州义门陈氏后裔(属南桥庄),祖辈世代注疏经书,留有许多名著。祖父讳炳,淳佑四年(1224)进士,主要从事《礼》的研究;父讳大猷,为饶鲁门人,开庆元年(1259)进士,曾为从政郎,黄州军判官,一代名儒,著有《尚书集传会通》,尤其对《礼》的研究有独到之处。父祖两代均好《礼》,对澔公一生从事《礼》的研究有很大影响。

  陈澔为朱熹四传弟子,曾在都昌建云住书院讲学,亦称经归书院。后又应邀在庐山白鹿洞书院主讲两年,不少名门俊彦慕名就学,一时间书院学风大盛。

  《礼记集说》名为“集说”,实际上是陈澔个人对《礼记》的注解,其特色是“不废汉唐注疏,兼采宋儒义理之说”,“承诸子之说而有所取舍”,“喜浅近之说”。 其书承程朱学派,就《礼记》一书中有关教育篇章做了详细的注疏、解释。在传承的基础上,又有鲜明、独到的个人见解,堪称宋元人以义理注经的代表作之一。

  《礼记集说》乃明清两代学校、书院,私塾的“御定”课本,科考取士的必读之书。元代教育家吴澄称其“可谓善读书,其论《礼》无可疵矣!”版心鱼尾下镌刻有刘福、艾毛、刘立等数十位刻工姓名,他们均为明嘉靖年间闽中地区刻字工人,曾刻印过《史记题评·胡有恒本》、《十三经注疏·李元阳本》、《附释音周礼注疏》等。

  《续文献通考》载:“永乐间颁《四书五经大全》,废古注疏不用,《礼记》皆用陈澔集说”。可见《礼记集说》流行之广,影响之大。正是由于澔公著作对明清两代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两朝历代君王都非常景仰。明弘治十四年(1501)钦命于都昌县治设专祠祀之。清雍正二年(1724)年诏命从祀孔庙,为先儒。在南康府城(今江西星子县),又被奉为“乡贤”,供奉于学宫“乡贤祠”。

  《礼记集说》还有其它版刻如:宋卫湜撰,一百六十卷本、明嘉靖十一年建宁府刻本、明万历二十四年陈尧中刻本等。该书目前已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并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张冬吉 本报记者 董凝/文 李勇/摄

 

链接:

  《礼记》亦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西汉戴圣编纂,今本为东汉郑玄注本。有《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大率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有东汉郑玄《礼记注》、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清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礼记集解》等。
 

以上内容来自:鹤城晚报
[责任编辑:黎韦]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