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国图古籍修复专家张平:古老职业陷入人才危机 发布时间:2013-7-15 14:34:45   作者:李平沙  

http://edu.gmw.cn/2013-07/15/content_8279362.htm 

  你也许不知道,在这个高速前进的快餐化的时代,还有一群人正在从事一个古老而又寂寞的行业。

  埋首于在浩瀚如烟的古籍之中,手边是宣纸、剪刀、丝线、外加一点浆糊,触摸着千年古卷,小心翼翼地修修补补,一天的时光也就这么过去了。张平就是这些“修书匠”中的一位,作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员,他已从事古籍修复工作近三十年,经他之手修复的古书不计其数。

  古籍修复师,这个至少在唐代就已出现的古老职业距今已1千余年。正是他们,默默守护着那些“行将就木”的珍贵古书,让其文化价值得以保存和传承。而当他们从历史角落走上台前,这个神圣而庄重的职业也正在面临时代的新挑战……

 

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张平

  行业之“困”

  作为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职业,从业人员数量捉襟见肘,专业素养亟待提高,已成为当前古籍修复行业之“困”。

  2007年我国正式施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保护计划启动以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开展了在职培训,培训修复人员700人次。然而,在六年后的今天,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中国古籍修复专家张平在接受采访时仍然指出问题的严峻。

  “目前全国有十二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除国家图书馆有20个人从事古籍修复外,其余中心大多只有8个人专门做修复工作。这其中含有4个外聘岗位,用以解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不足问题。如果只计算固定岗位,即使将全国各省市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在岗正式员工加起来也不足200人。”张平说。

  根据国图的调查,目前全国大概有五千万册古籍,其中三分之一需要修复,大概数量有一千五百万册。而按照现在全国在岗百十来人的数量推算,一个人最多一年修100册。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本来古籍就放不了那么长时间,这是非常紧迫的任务。”张平表现出十足的担忧。

  不仅是数量问题,古籍修复人员的专业素养也不容乐观。据张平介绍,古籍修复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古籍修复人员的要求极高。

  在他看来,一个优秀的古籍修复人员不仅应具有高超的手工技艺,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古籍修复工作要做好,心灵手巧十分重要。这个行业最佳的黄金年龄应该是40多岁,一方面要掌握十分纯熟的技法;另一方面,只有积累了一定经验,才能在制定修复方案时全面考虑,既保持藏品原状、又保证资料价值同时兼顾艺术性。”张平解释道。

  “实际上,这样的要求十个人未必能选出来一个”即便如此,张平仍坚持应该继续提高选拔人才的标准。他建议,在古籍修复行业很有必要培养研究生,因为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很多难题,有些问题不是光靠技术就能解决,还要依赖较丰富的知识储备。

  而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设立了涉及古籍修复方向的专业,大部分为中专和高职院校。在高等院校方面少之又少,仅仅只有南京艺术学院、南京金陵科技学院以及辽宁的一所高等院校设立了相关专业,不少高等院校没有形成专业,只设立了相关实践课程。

  反观国外古籍修复专业,其从业“门槛”至少是硕士及其以上学位。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古籍修复人员需要经过正规的修复保护学历教育后,要实习合格,才能拿到学位,得到修复文物的资质。他们文理兼修,接受化学、生物学、博物馆学、法学等正规教育,既理解手里文物价值,又懂理论有技术,甚至在一些修复博士眼里,他们的工作是至高无上的艺术创作,英国国家图书馆的一位博士修一件敦煌遗书可以用上三年。 

 

古籍修复人员现场展示装订图书

    未来之路

  行业实现科学规范化管理,在国家层面进行统筹安排。打通人才培养的“死结”,古籍保护的春天才真正到来。

  实际上,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我国已有9859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50家收藏单位被认定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张平看来,目前整个行业最迫切的问题不在于材料和设备,而在于缺乏全方位的管理,使得资金、人员不能及时到位,导致修复工作发展缓慢。

  张平认为,要保证古籍修复的质量,首先要保证修复经费及流程规范化,“其实可以效仿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对一二级文物是由国家出资进行立项、管理和保护。先立项申报、然后审核分发,保证每个环节规范化。”

  其次,除了机构资质,还要看从业人员有无相应资质。据媒体报道,早在2011年文化部为提高古籍修复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就已开始着手建立古籍保护工作专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组织开展文献修复师资格认证工作,实行持证上岗。可惜直至目前,这个行业标准不知为何还是“待字闺中”。

  “实际上这个标准已经定出来好几年了,一直没有推行,其实应该尽快分级。将来只有拥有相应资质的人员才能按照立项来修复重要藏品,”张平说。

  无论是投入大量经费来保证修复质量,还是推动整个行业标准制定。关键在于实现从点到面的统筹安排,在系统上合理整合。而在这个过程中,打通人才培养的“死结”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古籍修复行业作为一个长期“坐冷板凳”的行业,重要原因在于人才队伍编制有限,待遇较低。例如,国图古籍修复中心每年只能进1至2个人,省级图书馆大部分已经定编,队伍总扩大不了。此外,修复人员作为技术人员,不能参评研究岗位,大部分都是初级职称,得不到好待遇,导致不少人才望而却步。

  对此,张平表示了相同的期待,“把人员培养出来以后,没有这个岗位没有编制,势必会造成人才转行和流失。只有完成从点到面的统筹,扩大专业岗位数量,给毕业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这样会使整个古籍修复行业获得质的发展,个良性循环。

  “呼吁民众轰轰烈烈来关注古籍保护固然重要,但与之相比更为重要的是使古籍保护走上一条科学化管理的道路。从上到下,真正理顺古籍修复保护的各个环节,这才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古籍保护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张平最后说。

  【记者手记】

  在这个物欲横流现代社会,古籍修复或许确实算是一个冷门职业。没有高科技设备,没有批量化的生产,唯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耐心和细致。然而,正因为有了这群修书人,才能让我们一睹古书“真容”,让其文化价值得以长久保存。其实,他们更像在修补“时光”,经过他们的巧手,让远去的历史直至现在仍闪耀光芒。

  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在任何时代都不会也不应该“过时”。对于当下年轻人而言,这个从历史角落中走出来的行当,或许正是一个值得了解和参与的“新职业”。(光明网记者 李平沙)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