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发千古未发蕴 建易学新范式——《雕菰楼易学五种》整理出版 发布时间:2013-7-5 15:08:22   作者:韩凤冉  

  焦循字理堂,一字里堂,晚号里堂老人,是清代乾嘉之际著名的经学家和易学家,扬州学派的重要代表。焦循治学严谨,著述宏富,学识精卓,“于学无所不通,著书数百卷,尤邃于经”,在中国经学、易学、哲学、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算学等诸多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和重要成果,被清代学者尊为“一代通儒”。而焦循用力最深、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就是对易学的研究。

  焦循易学著作主要有《雕菰楼易学》(易学三书《易章句》、《易通释》和《易图略》)和《易话》、《易广记》等。焦循的易学研究不囿于传统的象数与义理而独树一帜,他承三世传易的家学,融象数、义理、数理于一炉,发明“旁通、相错、时行”三大法则,“旁通”是指六十四卦中卦爻辞一阴一阳的互相置换,其目的是使各卦的爻辞各正其位,推演出乾坤、震巽、坎离等三十二组旁通卦。“相错”是以三十二组旁通卦为依据,进行卦与卦之间的转换,如旁通卦下卦相互置换就成相错,如“同人”与“师”相错就成讼、明夷两卦。“时行”是焦循在经过“旁通”和“相错”的卦爻位置置换后,从六十四卦整体加以考察,以“时行”法则进行各卦之间的爻位置换,从而揭示卦爻间的联系。通过这三大法则,焦循系统论证了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间的运作规律,他认为“非明九数之齐同、比例,不足以知卦画之行”,“以六书假借,达九数之杂糅。事有万端,道原一贯,义在变通而辞为比例,以此求易,庶几近焉”。他所构建的易学新范式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很大震动,被当时学界誉为易学史上“非汉,非晋唐,非宋,发千古未发蕴”的奇葩。他的易学三书也被誉为“石破天惊”、“精锐之兵”而名动大江南北。因此焦循易学研究无论是在清代学术史上还是在易学研究史上都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作为易学史上的重要学术成果,焦循的易学著作虽然学者研究很多,但少有人进行系统整理,学者使用起来多有不便。近来凤凰出版社出版的《雕菰楼易学五种》,首次将焦氏易学著作结集整理出版,为学者研究易学和清代学术提供了很多便利。该书整理者陈居渊多年来潜心焦循研究,以往出版过《焦循评传》等相关研究著作多种,受到学界好评。该书的整理底本选择精当,整理者在全面比较了现存的《焦氏丛书》本、《皇清经解》本、《焦氏遗书》本和手写稿本等主要版本后,《易章句》、《易通释》和《易图略》以阮元《皇清经解》本为底本,《易话》和《易广记》以《焦氏丛书》本为底本,参以他本,择善而从。该书校勘细致,是一部可称典范的古籍整理新作。相信该书的出版对推动易学研究以及焦循学术研究将起到积极作用。

  (《雕菰楼易学五种》(全2册),凤凰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定价128.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3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