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馆藏古籍《贞观政要》 发布时间:2013-6-5 16:36:42   作者:  

http://news.gmw.cn/newspaper/2013-06/05/content_1509771.htm

  由齐齐哈尔市图书馆收藏的古籍《贞观政要》共十卷,四十篇,(唐)吴兢撰,(元)戈直集论。明成化元年(1465)内府刻本,六册。书品宽大、字体流畅、行格疏朗、纸白墨黑、刻印精良、装帧考究,是明代内府刻书之上品。此书又经清代藏书家鲍廷博(17281814)等名家鉴赏收藏,弥足珍贵。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文物价值和版本价值。根据文化部颁发的《古籍定级标准》,定为二级古籍。《四库全书总目》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号2336)均收录。2009年,收入《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本书共十卷,四十篇,半页十行,行二十字, 双行小字二十字。开本高34.5厘米、宽20.8厘米;框高25厘米,宽18.6厘米。四周双边,大黑口,双对黑魚尾,线装,白棉纸。有 “知不足斋”鲍廷博等藏书印多枚。内容以分类编辑唐太宗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的问答、大臣的争议和所上劝谏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其内容是对唐太宗朝君臣讨论探求国家治理之道的言论集,内容涉猎甚广。

  其注为元代儒臣戈直所作,戈直考订、注释,又采录柳芳、欧阳修、司马光等二十二家之论,附之其后,称为集论。在吴澄的题辞中,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称其曰:“贞观政要,事核辞质,读者易晓,唐之子孙,奉为祖训”。

  据悉,《贞观政要》作者吴兢(670—749)为唐代史学家,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编修国史。累迁太子左庶子。初与刘知幾等撰《武后实录》,所述张昌宗诱张说陷害魏元忠事,直书不讳,后张说为相,屡请更改,予以拒绝。修史近三十年,叙事简要,据事直书,不受情商,不惧干预,时称今之董狐。撰有《贞观政要》、《大唐春秋》、《乐府古题要解》等书。

  曾收藏过本书的清代藏书家鲍廷博为安徽歙县人,字以文,号渌饮,“知不足斋”是他的室名。鲍廷博以商籍生员寄居杭州,后徙桐乡。家富藏书,尤喜搜罗散佚。乾隆间开四库馆,鲍廷博献书七百种,多宋元旧版,冠绝一时。

  据有关史料记载,吴兢于唐开元年间向朝廷上书《贞观政要》,并因书获责(“书事不当”),被玄宗赶出京城,做荆州司马,此时吴兢近六十岁。因为唐玄宗对吴兢上的书不感兴趣,所以此书在吴兢在世之时并未刊行,直到吴兢死后若干年才有各种版本出现,包括吴兢的稿本、底本、进呈本、蒋乂整理本及各种抄本等。《贞观政要》一书由于其中的政治智慧,唐亡后几朝便逐渐流行,甚至有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和八思巴蒙古文的译本出现,同时也流传到日本、韩国。多本并行的结果是“传写谬误”不可避免,因此就有了元戈直的集论本。戈直本于元顺帝至元四年(1333)刊行后,在明代又有多次重刊。齐齐哈尔市图书馆馆藏的即为明成化元年内府刻本。

  李淑清 本报记者 董 凝/文 李 勇/摄

  以上内容来自:鹤城晚报 
(来源:光明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