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山西省图搬家民国以前古籍“按兵不动” 发布时间:2013-5-10 14:51:05   作者: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05/10/c_115712392.htm 

  你见过给图书“搬家”吗?它可不仅仅是打包搬运那么简单。日前,建馆已有104年之久的山西省图书馆,迎来了历史上的首次“搬家”,260万册图书将于6月中旬全部搬到位于太原长风文化商务区的省图新馆。

  5月8日,记者前往省图,见证了图书搬迁的全过程。

  图书“搬家”工序复杂

  走进省图的几大阅览室内,工作人员都身穿蓝色工装,戴着防尘口罩,一刻不停地忙碌着。乍一看,似乎跟通常意义上的搬家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但记者在现场认真观察后发现,给图书“搬家”需要的不仅仅是力气,还得有复杂的工序,至少经过五个步骤,图书才能放入纸箱内封存。

  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先要从库房内将书报和期刊下架,然后按照系列进行基本分类,接着把书报的序号输入电脑,并修改相关数据,然后再贴入新版的标签,最后再整理入箱,用机器封箱……

  省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4月中旬开始,我们基本每天都要做这样的工作,连双休日也不例外,因为图书都需要手递手搬运,而且到了新馆后还要逐一上架,为了今后方便读者借阅,所以丝毫不能出差错。”

  据省图工作人员初步统计,打包好的一个箱子的重量在80—120斤,通常需要两个壮年男子才能搬动,而他们一天就得打包近百箱,费心又费力。

  民国时期以前古籍不搬迁

  在地方文献部,部主任李齐增正在和员工们一起精细地打包。之所以要精细,是因为里面有一部分民国时期的图书、地图,都是非常珍贵的历史遗存。“省图还是全国民国文献保护工程的试点单位,因为咱们的地方文献很有特色,有关于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文献,有阎锡山政府管理时期的文献,还有晋商的契约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不能再生的,而且时间太久远,纸张都非常脆弱了,所以打包时候要格外留意。”李齐增告诉记者,省图民国时期的文献多达5万册,而且当时的书籍又是双面印刷,一旦损坏不好修复。在面对此类历史文献时,工作人员需要找一个恒湿恒温的环境,先用纸张把书籍包裹好,防止其在搬迁中因磕碰而出现纸张断裂的情况,然后每本书捆绑好后再入箱。

  正是鉴于历史书籍的脆弱性,省图珍存的30万册民国时期以前的古籍并没有列入搬迁范围。

  每本书都有一个“身份证”

  整理图书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为每本图书贴芯片,并修改相关数据。记者看到,一本图书仅仅在这道工序上,就需要耗时近10分钟,先从库里找到旧的书录标签,然后贴上新的识别代码,接着修改库里的资料以及未来存放的地点。“这就像是给每本书发个身份证一样,因为搬入新馆之后藏书地点会发生改变。这道工序虽然繁琐,但是真正的便民工程,因为图书有了‘身份证’后,读者可以实现自助借阅。”据省图副馆长李达秀介绍,在旧馆里,有3万册图书实现了自助借还,而在新馆,这个数字翻番,变成了50万。

  新馆功能更多旧馆继续使用

  针对省图老读者特别关心的旧馆是否继续使用以及新馆特色问题,记者采访了省图副馆长李达秀。

  记者了解到,虽然此次将有260万册图书将乔迁新馆,但为了便民旧馆将继续发挥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即旧馆里公众经常借阅的部分图书“按兵不动”,依然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旧馆将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是山西省少儿图书馆,第二是山西省图书馆古籍馆,第三是山西省图书馆分馆,不便去新馆的读者,还是可以在这里借阅图书。

  新馆将于7月1日正式启动,里面新增了很多特色服务,都是非常先进和人性化的。李达秀介绍说:“首先,是自助化借阅;其次,是新馆内实现无线全覆盖,读者可以自带笔记本到图书馆内,免费享受省图的数字资源服务;第三,视障阅览室。盲人读者使用的读书设备更加丰富了,其中有自动转换盲文的电脑,有读书机,有针对弱视群体的幻灯机等;第四,手机移动图书馆。读者的手机只要能上网,不来图书馆也能查到馆藏书目的数据和借阅信息以及各类讲座信息。”记者 孙轶琼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