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2013年2月23日上午,“《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卷)首发式暨学术座谈会”在上海举行。国内各大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出土文献研究所所长朱凤瀚介绍,“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是北京大学于2009年初接受捐赠而从海外抢救回归的,共有3300多枚竹简,抄写年代大约在西汉中期,内容包括近二十种文献,基本涵盖了《汉书·艺文志》所划分的“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大门类,是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之后问世的又一座汉代典籍宝库。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组织校内外十几位专家学者承担了西汉竹书的保护、整理与研究工作,近年已有一批简报和高质量论文发表。
本次公布的《老子》,是继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乙本以及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之后,出土的第四个简帛《老子》古本,几年来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据介绍,其特点和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竹书《老子》现存竹简221枚,5300余字,其残缺部分仅60余字,是保存最为完整的简帛《老子》古本。二、在竹书《老子》两枚竹简的背面写有“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篇题,这是《老子》书名在出土简帛中的首次发现,也印证了有关《老子》称“经”的文献记载。三、保存了完整的篇章结构,共分77章,与传世81章本《老子》不同,为探讨古本《老子》分章问题提供了宝贵资料。四、不少文句对《老子》一书的校勘很有帮助。五、书法优美,抄写精善,堪称汉代“善本”。
总体看来,西汉竹书《老子》的文本形态介于帛书本与传世本之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处于“定型”阶段的完整而精善的《老子》古本,使我们对《老子》一书产生、发展、定型的过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在出版方面,本书也颇有创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特收入字迹模糊竹简的红外图版,而“简背划痕示意图”更是首次出现在简帛资料报告中。本书图版的最后部分,就是根据测量数据绘制的“简背划痕示意图”,使研究者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竹书《老子》简背划痕的基本情况。由于竹书《老子》保存相当完好,本书还附有简册照片的完整复原图拉页,让读者能一窥竹书《老子》全貌,极具学术研究和观赏价值。
据介绍,《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自2012年底开始逐卷陆续出版。全书分为七卷,大致按照《汉书·艺文志》“六略”的顺序来编排:第一卷:《仓颉篇》;第二卷:《老子》;第三卷:《周驯》、《赵正书》、子书丛残;第四卷:《妄稽》、《反淫》;第五卷:数术类文献五种,即《荆决》、《六博》、《雨书》、《揕(堪)舆》、《节》;第六卷:日书类文献三种,即《日书》、《日忌》、《日约》;第七卷:医方。目前,竹书各种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正在按计划分头进行,除已出版的第二卷《老子》外,第一卷《仓颉篇》和第三卷《周驯》、《赵正书》等文献也已形成初稿,将力争于近期问世。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定价98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