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http://www.chinaxwcb.com/2013-04/08/content_266387.htm
按照原书原貌原大影印出版的线装版《四库全书》。
历时5年,斥资数亿元,500余名专家、学者、手工艺人参与……原大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出版项目近日告竣,这是自乾隆四十六年(1781)文渊阁《四库全书》修成后首次依原书版式、规格原貌影印出版,全球华人原大影印《四库全书》的百年梦想一朝得以实现。
命运多舛
文化巨帙书阁分离
《四库全书》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宏大的文化工程,全书按照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全书共36375册,收书3461种,79309卷,分装6144函,总页数238万余张,总字数近8亿,几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其门类之全、内容之丰、规模之阔、书写之精,令人叹为观止;其历史价值之高和版本价值之巨,堪称无与伦比。《四库全书》修成后,共誊抄7部,分藏于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天宁寺文汇阁和杭州圣因寺文澜阁七地。学术界公认,文渊阁本是《四库全书》中最权威、最有价值的版本。
《四库全书》可谓命运多舛,历尽劫难,存毁各半。最受世人关注、最具象征意义和最具研究价值的文渊阁《四库全书》也书阁分离,世人难睹其真容。近百年来,上至政府、地方,下至学界、商界,都梦想着再造《四库全书》。新中国成立后,原大原样重印《四库全书》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时任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任继愈,国学大师季羡林、启功等曾多次动议原大影印《四库全书》,但终因投资巨大、周期漫长、工艺复杂而未能实现。
各界合力
百年夙愿得以实现
《四库全书》的影印在出版史上有过多次,但按照原书原貌原大影印出版,还是第一次。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文化事业也进入空前繁荣和复兴。原大影印《四库全书》又一次触动了许多有识志士。
为更好地保存民族文脉、弘扬文化传统,线装书局联合北京苏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选取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底本,严格按照原书分册分函、版式大小,务求真实再现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原始风貌。
据线装书局总编辑曾凡华介绍,当这一百年愿望正式提交案头的时候,原新闻出版总署特别将此项目列入“十二五”出版规划;各级领导和相关机构鼎力支持,高规格的出版工作委员会从组织上保证了项目的成功。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中央文史馆馆长、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袁行霈,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出任项目顾问,两任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于友先担任项目主任,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线装书出版机构——线装书局承担整个项目的运作。
工艺求精
世纪国宝再现风华
为原汁原味、尽善尽美地再现文渊阁《四库全书》的绝世风华,出版方斥巨资建立了从宣纸生产、制版印刷到手工装订、木器制作的全产业链。据北京苏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付双全介绍,他们还特别依照原书样貌打造了6144个楠木书函和100余个书柜盛放全书。整个过程规模之大、环节之多、周期之长、投资之巨,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从宣纸生产到全书制作完成,全部工序多达380余道。除少数几道工序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其他所有环节都需要熟练工人全手工完成。全书共需要手工宣纸近4000万张,这些纸张连接起来可绕地球近3圈。
为了完成这一浩大的国宝再造工程:
制版中心建起来了。尽管可以借助大量现代科技设备,并使用针对《四库全书》特点开发的软件,但制版仍需60个人两年半满负荷工作方可完成。
印刷中心建起来了。由于手工宣纸纸质过于柔软,必须采用老式印刷设备,这就需要手工一张张续纸,全部120万张印版、数千万张宣纸,需要7台机器24小时连续运转3年。
装订中心建起来了。每一册的封面均采用天然蚕丝织成的耿绢,并按原书红、绿、蓝、灰四色配染,分别对应经、史、子、集四部。100余名掌握了传统工艺的熟练工人,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再造《四库全书》的壮举。折页、配页、齐栏、打孔、穿纸钉、切书、包背——这些专业术语的后面,是传承了千百年的线装书装订工艺。
有研究者认为,“再造文渊阁《四库全书》,我们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更无愧于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据出版方介绍,这部堪称当代文物仿复制巅峰之作的文化巨帙全球仅限量发行20套,目前已有多家海内外著名文博机构表达了收藏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