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关于我国古籍普及类图书出版现状的分析及思考 发布时间:2013-3-22 14:17:24   作者:高立民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国家对文化精神产品越来越重视、人们对文化精神修养的提升越来越迫切;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就文化产业发展作出决议;社会上的传统文化普及班、提高班红红火火;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孔子学院遍布世界。这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已成为必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也将不断向大众化普及化发展,并不断向纵深推进。

  

  古籍普及类图书市场状况

  传统文化之普及读物一直是我国图书市场上的常销及热点品种之一,是古籍出版社传统基本项目;其他出版社不甘袖手旁观,多有介入;民营书业更是不甘落后,全面铺网,势若鲸吞,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然细观市场,冷静分析,不难看出:古籍出版社多是精雕细刻之作,多成体系;其他出版社多是热点品种,没有体系;民营书业多鸿篇钜制,品种多,数十百种,书装设计活泼明快,颇引眼球,且一个定价,可谓整齐划一,几可与机械化制作媲美。在市场上,这些图书都占有一定份额,所不同的是,专业古籍社的图书读者文化层次较高一些,生命周期较长,多在三五年之上,有些甚至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民营书业的图书,其读者文化层次相对低一些,这类读者对版本的选择不很严谨,有的可能不知道如何选择版本,或如饥似渴,不择口味,或取其便宜,贪占书架,然这类书场,热闹固然有之,却时时“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换大王旗”,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生命力较短。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有些民营书业,或囿于作者、编辑力量不够,或失于社会道德、缺乏职业操守,所出图书,重形式外表,轻内容质量,重一时经济利益,轻长远文化责任,急功近利,欺误读者;其他出版社介于前二者之间。由此看出,专业古籍出版社的传统文化经典普及读物,其图书质量是值得信任的,社会责任感是应该肯定的,其市场地位也是牢固的。

  

  古籍普及类图书的读者状况分析

  传统文化热正处于方兴未艾之时。传统文化经典普及读物的读者面较宽,老中青少年龄阶层分布较为均衡。前两类读者或洞明世事,而反刍悟理;或追本溯源,以教导儿孙。后两类读者,或充实自身,以更上层楼;或借重圣贤,而发启童智。虽年岁不同,而文化程度约略相当,以中等文化程度读者居多。这部分读者,有相当一部分,虽求知欲望强,然经济收入不高、文化程度不高,对图书内在质量的鉴别、选择能力不高,民营书业中一些内容质量不高,但设计漂亮、定价较低、一次出一大套的模式,便成了他们眼中价廉物美的精神大餐,在刚性的读书需求驱使下和“价廉物美”的诱惑下,不由得慨然解囊,兴冲冲地将这类“问题图书”抱回了家。而专业古籍社的这类图书,图书的内在质量(图书版本源流清楚、编辑体例科学完备、内容质量良好、图书用纸讲究)即使较好,读者群体也较为稳定,但或因在书装设计上,风格多年不变,调动不起一般读者的购买欲望;或因书价不打折扣、折扣较少,满足不了一般读者喜欢杀价的心理需求;或因套书中各册此厚彼薄定价不一,没迎合部分读者对套书形式上整齐划一的完美追求;或因没有宣传、宣传力度不够,没引起部分读者及卖场的兴趣,等等,在不知不觉间,将大部分市场份额,拱手送给了以逐利为目的的竞争对手。

  

  古籍普及类图书的出版现状分析

  传统文化经典读物的市场需求是很大的,但出版物质量良莠不齐,读者对图书内容的鉴别力不高,而有的传统专业古籍出版社对市场的感知力不强,出书周期较长,对一次出一大套的出版模式不适应或不成熟的现状,给了那些市场嗅觉特别敏锐、资本实力雄厚或资本运作能力超强的民营书业可乘之机,他们采用低价策略(其运作成本低——有的作者稿费低到近乎忽略、编辑成本低、纸张采购成本低、近似工厂车间流水线般地规模化运作模式),强将有百万字之巨的《史记》与几万字之少的“三百千”,包装成同样印张的同一套书,拼凑面市,以投其好。

  因此,古籍普及类图书卖场现实的状况便是:即使在大的国营和大的民营书城中,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几家较有影响的专业古籍出版社,所出版的古籍普及类图书,尚有踪可寻,有的店甚至有展示专柜,但也处于民营书业包装经营的古籍类普及读物的重重包围之中;而众多的散布于中小学周边的民营小书店(包括国营新华书店)中,专业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古籍普及类图书,即使上下求索,也是一本难寻,而民营书业经营的这类图书,却鳞次栉比,满目皆是。

  由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教育部推行向中小学学生推荐必背古诗文的政策,也由于全社会特别是广大中小学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的重视,古籍普及类图书的最大受众,自然是中小学生,而供这些鉴别力(包括版本好赖及知识正误)还不高的中小学生阅读的,却是些良莠不齐甚至错谬百出的不良读本。书业的如此现状,让人情何以堪。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这些“问题”图书能够出版面世,是与目前我国出版业体制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出版社是国家全民所有制出版机构,享有国家许可的专有出版权,出版社的主要领导特别是对出版社负全责的社长,由有关上级主管部门选派或任命,“向上负责”是有些行政官员的为人处世风格;由于出版社用人机制以及编辑、发行等各个环节在运行方面存在的与图书市场的要求差距过大的固有矛盾一时无法解决,而近年来,随着国家出版业转制步伐的不断加快和不断深入,上级主管部门对出版社在管理上的指标量化考核力度,特别是对出版社营业额的考核力度越来越大(为什么对这一指标情有独钟不在此文论及),为了完成上级的指标任务,一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出版社的领导,就采取了一些饮鸩止渴的措施,和一些民营图书发行企业进行合作出版。通过“合作”,民营企业有了批量的书号,实现了向出版领域的发展;出版社一是投资较少,有书可发了,二是通过和民营书业的账务往来,实现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得到了虚胖,也“完成”了上级考核的一项关键指标。而二者合作的最佳项目自然是知名度最高、社会影响最大、经济效益最易实现而工作量最小、投资量最少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普及类图书了。这样一来,出版社的“业绩”上来了,考评成绩高了,领导和职工的收益也得到了保证,虽属得过且过的无奈之举,可也上下满意,皆大欢喜。至于出版社应承担的为读者负责等社会责任,有些出版社的领导、编辑,已无暇顾及了。

  

  古籍专业类出版社应采取的措施

  因此,摆在专业古籍出版社面前的问题,不是出版与不出版的问题,而是如何出版的问题。首先,出版社要苦练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具体做法一是要积极培养和建立一支有梯次的稳定的专业知识过硬、业务能力强、事业心强的编辑队伍和发行队伍;二是要发现、培养和储备作者人才,建立学者专家资料库,并定期咨访;三是要积极主动调研市场,细分各类读者的阅读学习需求。四是要善于做好图书宣传工作,引导读者健康阅读。

  其次,出版社要有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甘于坐冷板凳。专业社肩负有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版质量上乘的优秀出版物、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社会责任。面对目前社会变革时期,物质财富快速增长,人们心态较为浮躁的社会现实,出版社不能随波逐流,一味向钱看,而应当站稳脚跟,主动应对,抓住社会主旋律,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社会潮流,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社会良好生态建设做好贡献。

  再次,出版社要向民营书业学习,学习他们悉心经营企业的精神,并全面借鉴民营书业对图书市场独特感知、对图书信息梳理钻研、对图书形式精雕细刻、对图书成本高度掌控、对图书定价悉心研究、对读者心理全面把握的长处,潜研市场,认真分析市场规律和读者心理,追踪社会风尚及市场变化细节,更新书装设计理念,全面把握并及时调整产品周期,出版真正符合读者和市场需求的传统文化经典普及类图书,从而实现两个效益,较大程度地占领市场,并切实加大图书宣传力度,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揭露那些形式漂亮而内容粗疏的图书的本质,让广大读者了解其真面目,进而将劣质图书驱逐出场,还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读者一个繁荣而健康的图书市场。

  弘扬发展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民族优良素质,是专业古籍出版社最高的理念和追求,是专业古籍出版社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但国家也应给这些专业出版社(尤其是地方专业古籍出版社)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生存环境。一味给他们下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指标,简单管理,是从根本上解决不了当前古籍出版市场所面临的乱象的。

(来源:古籍新书报2013年0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