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一
《李流芳集》十三卷(《檀园集》十二卷,《补遗》一卷),明李流芳撰,李柯纂辑点校。李流芳(1575 —1629),字茂宰,一字长蘅,号檀园,又号香海、泡庵、六浮道人、慎娱居士等,明南直隶苏州府嘉定县南翔镇(今属上海)人,祖籍徽州府歙县丰南(今属安徽)。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与钱谦益同举于乡,之后他数次北上公车不第,身心俱疲。天启二年(1622),再次赴考,抵达京郊时,惊闻辽东战事不利,国势垂危,愈加悲观,遂弃考而返,绝意仕进,以读书奉母为事。流芳善诗文,工书画,精通印刻,与同乡名士唐时升、娄坚,以及侨寓嘉定的徽州休宁(今属安徽)人程嘉燧并称“嘉定四先生”,与昆山名士归昌世、王志坚并号“三才子”,又与董其昌、杨文骢、程嘉燧、王时敏等合称“画中九友”。李流芳对于人生本质和价值的看法,合乎晚明的时代潮流。他自称“情痴”,“为情而死”,所爱所好者,一往情深,性命以之。人贵尊情适志,如果抑性屈志以谋功名富贵,那是不值得的。他批评当日世风:“今士非科举之业不足以致身,至于父母之所以教子,与子之所效于父母者,终其身以名相笼,而不既其实,即至于自失而不悔。”他也曾为家族驱使奔走于科场,但骨子里对科举不感兴趣,屡屡表白“予于举业无所喜”,“我于名场,每怀退意”,“名利真同粪土看”。他的一生始终丢不开书画艺术,虽身在科途仍心系艺文,“余性不喜举业之文,而时时代以书画”。在他的价值天平上,诗文书画远重于功名富贵,越到后来轻重倾斜度越大。最终,李流芳抛弃了功名富贵,寄情山水,托意书画,走上贵乎自适的人生道路,“风流儒雅,海内知名者垂三十年”。
二
李流芳与当时文艺界的名士胜流,与公安、竟陵革新派中坚,有着广泛的联系,与竟陵派领袖钟惺、谭元春交谊尤厚,神魂相契。钟惺题李流芳有“三绝”(诗、书、画),又称赞他性情真率,“兴来兴止性情真,有意无意如其人”。而谭元春与李流芳十年相思,心会神交,一朝会面,难分难舍。谭诗有云:“十年欲见心,索之已无迹。如此祛惑物,早眠便可惜。”李诗则云:“十年相求如相得,停车下船各叹息。”李流芳有“高士之志,才气宏放,不可绁羁”,诗如其人,“皆出乎己,而不丐于古”,自出机杼,率性而发,“凡格律正变,古今人所句争而字辨之者,终不能窥其堂奥也”。程嘉燧论诗以七言八句为难工,而绝爱李流芳之作,谓其诗“澄澹精致”,乃“七言之长城也”。所作五古,“信笔书写,天真烂漫”,时人比之陶渊明、白居易。李流芳于文章之道,则谓“文章本于六经,自先秦诸子,浃于汉氏,而后旁畅于史、集,此文章之源流,亦学问之次第也”。但后世“以六经为粉藻,即好古博贯之儒亦止咀其华,而忘其实。于是分文析字,猎三古之羽毛,以效用于文章,而六经之道遁矣。”因此,他故作谦言曰“学无根本,不能通经”,率意为文,“无所祖述”,所存文章以题跋居多。时人评曰“清深雅健,淡荡委折”,又曰“雍容典雅,纡余宽平,而其味常深长于意言之外者”。艺之至者,不能两者,而李流芳于诗文之外,又精擅书画篆刻。居“恒以丹青自娱”,书法苏东坡,篆刻与何震齐名,画以山水见长,写生册页别有生趣,出入宋元,逸气飞动。尝自言:“我古文不及叔达(唐时升),书法不及子柔(娄坚),诗律不及孟阳(程嘉燧),独画无师承,而颇得古人之意。江南山川之云气,亦时时隐现于毫楮。”张溥推之为“疁中画圣”,钱谦益誉为“其人千古”、“其技千古”,张岱则谓看李流芳画,有“一种学问文章之气”,“在东坡当求之笔墨之间,在长蘅当求之笔墨之外”。
三
李流芳生前尝自编诗集,好友程嘉燧为题《李长蘅檀园近诗序》,是集今已不存。明崇祯元年(1628),流芳疾重,病榻上应嘉定县令四明谢三宾之请,出平生所著诗文,手自删定,编为《檀园集》十二卷,凡诗六卷,序记杂文四卷,画册题跋二卷。崇祯二年(1629),《檀园集》刊行,流芳则已于是年正月二十三日溘然辞世。明年,谢氏汇《檀园集》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三家之刻为《嘉定四先生集》。清康熙年间,嘉定陆廷灿重修《四先生集》,《檀园集》书版已毁废于兵燹,陆氏遂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遵崇祯原本重刊。乾隆纂修《四库全书》,将《檀园集》录入,书由安徽巡抚采进,所据版本不详。流芳另有画作题跋稿本《西湖卧游图题跋》,后世传钞、翻刻、迻录甚多。是书所收篇目与《檀园集》卷十一《西湖卧游册跋语》大抵相合,惜副墨原稿已不可得。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丁文衡依《檀园集》手稿钞校一本,亦不见存。今有清光绪七年(1881)钱塘丁氏嘉惠堂刻本,即据丁氏钞本所刊,收入丁丙、丁申辑《武林掌故丛编》第三集。清宣统三年(1911),邓实、黄宾虹所编上海神州国光社铅印本《美术丛书》初集十辑行世,《西湖卧游图题跋》收入第十辑,此本所据亦为丁氏钞本。上海图书馆藏《李流芳题画诗跋》一卷,乃长蘅存世手稿,收题跋凡二十一篇,与《檀园集》卷十一、卷十二所收略有出入。此外,流芳尚有若干书画、印刻作品传世,其课徒山水画稿收入《芥子园画传》。本次整理以李流芳躬自裒集,版行最早,当世稀见的崇祯原刻《檀园集》作底本,校以清康熙间重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十一、卷十二又校以光绪七年(1881)刻本、《美术丛书》本《西湖卧游图题跋》等。除此以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整理者用力搜集李流芳传世真迹,以参校传世文本,包括李氏传世书画作品自题诗跋、《李流芳题画诗跋》手稿本、清嘉庆十九年(1814)嘉定张大有刻《四先生诗札》真迹石刻以及篆刻谱录等。另自真迹、谱录、他人别集等文献中辑出《檀园集》未收题跋、诗歌若干,补遗为一卷,与《檀园集》合为十三卷,并汇辑与长蘅相关的重要史料附卷末,题作《李流芳集》,为日后继续深入研究李流芳和其他相关作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李流芳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定价7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