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上海人民出版社自2011年陆续出版的“思勉文库”系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科部分知名学者的著作选辑,文库的选编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其前身包括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等高校,80多年来,这里先后汇聚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建树与学术影响的学者,如吕思勉、施蛰存、冯契、徐震堮、许杰、吴泽、王元化、苏渊雷、陈旭麓、李平心、戴家祥等。在几代学者的前后传承中,华东师范大学不仅在人文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引人瞩目的学术研究成果,而且逐渐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学术传统,其特点包括:注重学术积累、鼓励创造性思考、倡导严谨的学风、贯通中西之学,等等。收入文库的学术著作,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以上传统,其作者既是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科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又在相关学术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文库中的著作跨越了20世纪的前半叶与后半叶,它们融入于学界的过程,与中国现代学术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呈现某种同步的形态。从中国现代学术的演化看,近代以来,中西之学的相遇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历史现象:二者的联系首先不是一个应当不应当的问题,而是一个事实的问题。在近代以前,中西之学是在相对独立的形式下展开的;除了明清之际等短暂的、零星的接触之外,二者没有实质性的交流。但到了近代后,情况有所改变,西学的东渐以及中学对此所作的各种回应,已成为中国学术发展无法回避的历史背景。事实上,随着中西之学的相遇,西学为中国学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参照背景和视域,并在实质的层面与形式的层面使其不断取得新的形态,后者同时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学术的开放性。20世纪初,王国维曾提出“学无中西”的观念。收入文库的著作,也体现了类似的视域,其中凝结的研究成果,则从不同的方面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注入了实质的内容。在宽泛的意义上,学术思想演进的历史呈现为二重形态:它既以编年意义上的历史为其表现形式,又体现于具有内在思想关联的逻辑脉络之中。逻辑脉络中的历史展示的主要是学术思想演化过程中的内在条理、内在秩序和内在的逻辑关系,编年意义上的历史则主要表现为学术思想史上各种体系之间的先后发生、前后相继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可以用描述的方式加以把握。当然,逻辑脉络中的历史与编年意义上的历史并非互不相关,事实上,二者是同一思想演化历史过程的不同面向。
与学术思想史的以上区分相应,从研究方式上看,可以区分两种进路,其一侧重于历史考察,其二则更多地指向理论的阐释。理论的阐释主要以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作为出发点,侧重于揭示思想衍化的内在脉络。作为研究方式,理论的阐释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就特定的思想系统而言,理论的阐释主要在于揭示、把握一种学说系统的主导原则与观念,并进一步分析这个主导的观念和其他相关论点之间的关系。在考察、梳理具体的思想系统时,理论的阐释侧重于把某一思想系统的多方面的内容归属主导的原则,或者说,将一种体系的不同内容纳入其主导脉络或主导原则。以理论的阐释为方式,体系中的多重思想趋向,往往被置于同一主导原则或宗旨下加以理解;体系之中各种观念之间的联系,也每每被视为主导原则的体现或逻辑展开。从不同的学说体系之间的关系来看,理论的阐释的方式更多地侧重于揭示各个体系之间内在的共同趋向、思想脉络、逻辑关系,等等。
与理论的阐释相对的是历史考察的方式。历史考察以思想史上具体的思想情景作为出发点,更多地关注一个思想体系自身的多重性和多方面性,包括思想可能具有的内在张力。在确认思想体系内含多方面性、多重性的同时,历史考察进一步试图从不同的侧面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如果存在内在张力,则具体考察这种张力对体系的内在影响以及它形成的内在根源,等等。同时,它又更为关注思想发生的历史背景,注重考察一种具体的学说系统与一定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此外,它也注意从经验的层面上考察制约思想体系的多重因素,包括生活处境等对思想家思想演化过程的影响。质言之,历史考察的方式更多地表现为将思想体系还原到它所处的具体历史背景(具体的思想史情境)中,由此再现其具体性、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对这种具体性、多样性和丰富性形成的根源给予历史的解释。
从学术思想史研究来看,理论的阐释的方式和历史考察的方式都不可或缺,如果忽视理论的阐释的方式,仅仅专注于历史考察,往往会使思想史研究流于对一些枝节的琐碎关注,把注意之点主要放在那些思想史上的个别、特殊的细节,而难以真正把握思想演化过程所具有的内在的逻辑关联与脉络,这样的思想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容易变成材料的罗列或单纯的语境分析。反之,如果仅仅关注理论的阐释的方式,而忽视历史考察的方式,思想史研究往往会忽略思想演化过程本身所具有的丰富而具体的内容,将思想史化为抽象的概念演化过程,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就会有意无意地略去思想史本身所具有的多方面的丰富规定,使之成为一种抽象、空洞的逻辑框架。
进而言之,历史考察与理论阐释之间的关系,同时涉及历史的回溯与理论建构的互动。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就史论史或为历史而历史的过程,在更深的层面,它同时也与我们今天的理论建构和理论思考相联系。从历史上看,每一个时代有原创性的学者,总是在回顾、总结以往学术思想成果之后,进而提出他们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历史的叙述之上;而学术思想史的研究,则为这种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的资源。不难看到,在历史的考察与理论的阐述以及理论的建构之间,存在着积极的互动过程。当然,在具体的研究中,二者可以有所侧重,但有所侧重不能理解为彼此划界,史与思无法截然分离。
收入“思勉文库”的著作尽管研究的角度不同、对象各异,但都在不同的意义上展现了历史衍化与逻辑脉络的统一。从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历史的深沉,也不难领略思想的睿智。在学术进路上,文库中的著作固然存在不同侧重:一些主要以历史源流的疏通为指向,另一些则更多地关注于理论的阐释或理论的构建,但这种不同的侧重,又基于史与思的统一这一共同的基础。要而言之,以“学无中西”、“史”“思”的统一为视域,文库中的学术著作既展示了富有个性的理论品格,又蕴含了深厚的学术积累意义,由此,它们也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留下了难以抹去的思想印记。
(“思勉文库”已出书目:《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古代基督教史》、《吕思勉学术文集》、《陈旭麓学术文集》、《潘雨廷学术文集》、《施蛰存学术文集》、《钟泰学术文集》、《苏渊雷学术文集》、《戴家祥学术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