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http://js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2/12/23/015665858.shtml
扬州网讯 扬州崔致远纪念馆馆长董学芳近日在韩国国会“崔致远和东亚”学术大会上发表了题为“《桂苑笔耕集》在中国影印流传的探讨”的演讲。
传世之作奠定文化地位
演讲介绍崔致远作为入唐求学、进士及第和在唐供职的最为杰出的新罗文学家,著有《桂苑笔耕集》二十卷,是他在淮南高骈幕府期间的幕府文翰、公私应酬之作和诗文结集的文学代表作,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也是朝鲜半岛第一部为中国正史所记载的个人著作,奠定了他在新罗的文化地位,被誉为“东国文学之祖”、“东方文章之本始”、“东方艺苑之本始”。
宋以后首传入中国
演讲从几方面介绍了《桂苑笔耕集》的价值。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桂苑笔耕集》的史料、文学和文献价值。其中记载的唐朝重大事件和扬州淮南政务,为我们今天研究唐代历史、文学和唐代扬州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史料,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评价:“是一部优秀的文集,并且保留了大量的史事。”1995年11月,江泽民主席曾向韩国金泳三总统赠送了一部《桂苑笔耕集》;温家宝总理2007年4月访韩时深情讲道:“新罗文学家崔致远长期在中国扬州生活和工作,留下了著名的《桂苑笔耕集》文集,在中韩两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关于《桂苑笔耕集》在中国的流传。《桂苑笔耕集》自唐僖宗光启二年(886,新罗宪康王十二年)在新罗编成,宋代以后开始向外流传,首先传入中国。宋代修《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有著录。清代,朝鲜的刻本、徐有矩的活字本和抄本先后流传中国。董学芳着重介绍了《桂苑笔耕集》在中国的影印流传。清代传入中国后,数量较少,流传不便,于是产生了中国的刊本、影印本,主要有海山仙馆本和《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本。海山仙馆本,系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由广东番禺潘仕成编著刊行的《海山仙馆丛书》中收入《桂苑笔耕集》,但该刊本保存原貌不尽如人意。影印本有《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本,系民国八年(1919),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本。它是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无锡孙氏小绿天藏高丽旧刊本出版的影印本。
民国初年,现代印刷技术的传入,使古籍影印出版的局面大大改观,有效地保存、流传和利用一批优秀的珍本、善本和孤本,延绵后世,成为中国古籍出版史上的里程碑。
目前收藏界认为,影印古籍线装本主要指在1966年以前,由商务印务馆、中华书局、中国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影印出版的古籍线装本。扬州崔致远纪念馆藏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桂苑笔耕集》影印线装本,无论底本的选择、纸张的挑选、影印工艺的要求、版式的复制风格,都属当时一流,极具版本、史料、研究价值,是古籍影印本中的佼佼者,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