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中小地方专业社的品牌思考 发布时间:2012-12-17 14:38:18   作者:李永明  

  新媒介、网络冲击纸质出版物,出版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中小地方专业社要想拥有一席之地,图存图强,必须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品牌是企业的眼睛,是无形资产。由于规模和实力的限制,中小地方出版社与大社相比有许多劣势,文化产业有其独特性,就是制作工艺比起其他行业相对简单,主要以内涵取胜。如何扬长避短,以品牌立社,无疑是中小地方出版社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中小地方专业社的优势和劣势

  中小地方专业社,主要指各省市自治区所属的行业出版社,一般有科技社、经济社、文艺社、古籍社、美术社、音像社等。之所以小,主要是指人员少、实力小、可操控资金少、出书总量少。在出版社改企的时代背景下,大多已改为企业。由于专业的不同、发展历史的不同、归属地不同,发展也不平衡。中小地方专业社,既不同于大社、军队社、部委社、高校社,又不同于教育社、少儿社等经济效益好的地方社。所占有的资源和拥有的优、劣势决定了中小地方专业社的发展局限性。当然,这个概念也是相对的,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小地方专业社,也可能发展为大社,规模小不等于实力差。

  中小地方专业社一般具有以下劣势:

  1. 实力小,资金少,发行能力有限,不擅长操作大项目。

  2. 专业限制较死,拓展空间较小。

  3. 由于地域的限制,视野相对不宽泛,大多数不具备全国视野和国际视野。

  再说优势:

  1. 船小好调头。虽然不能开展特别大的项目,但是在转企改制、人事变动、重新洗牌、落实政策等方面要相对灵活机动得多。

  2. 一般都占有地方优势。一个中等规模的省份,几千万人口,相关专业就一个出版社。加之人头熟,情况了解,方便占有地方特色类选题。进可打入一线城市,诸如驻京机构;退可守住本土资源,诸如乡邦文献、文化遗产等。

  3. 具有专业优势。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发展方兴未艾,可整理出版的东西太多了。如今,出版的形式和途径也呈现多样化。拥有自己的专业和厚重的地方文化,更容易找到最佳结合点,策划出好选题。

  构建中小地方专业社品牌的重要因素

  面对庞大芜杂的图书出版市场,中小地方专业社只能选择一个突破口,以此立足,将产品做成同类产品中的精品,并以此延伸。在品牌突破点的选取上,要紧紧地与自己的出书定位、企业文化、营销能力等联系起来策划选题,切不可贪多图快,更不能跟风追热。

  构建品牌的因素很多,其中重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第一个因素是出书专业。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中小地方专业社在品牌的定位上,要选取专业面上一点,以特定专业点作为切入点。每个专业社的出书范围相对都是很广的,比如,科技社的范围可谓广矣,医学、武术、养生、农业、工业等都是科技的范围;文艺社的范围更广,古今中外文学发展蔚为大观,网络文学更在蓬勃发展;再比如,古籍社的出书范围,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随手撷取一朵浪花,都会熠熠发光。虽然专业很广,但小中有大,大中有小,出版社要根据自己的出版特色和历史积淀,厚积薄发,博观约取,从大量的选题里筛取,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原则,来确定自己的立足点。切不可率性而为,拾人牙慧。

  第二个因素是作者因素。一般中小地方专业社都将目光聚焦在本地某专业的权威人士身上,这对于开发地域性选题是很有益的。有些地方专家,穷其一生在当地某个领域研究某一个专题,往往掌握着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有着独到见解。作者队伍的建立是非常有讲究的,出版社在这方面处于主动地位,策划人要走出地域限制,广交朋友,做好各自领域的“杂家”,决不能学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的不科学做法。

  作为出版人,要具有宽泛的学术视野和多领域的学术鉴赏水准,在选题策划上,要具有国家水平、民族特色、国际眼光。要努力将选题构建在更高层次的认知水准上,而不是仅止于地方水准。即使不能方方面面做到一流,也要在某一领域在全国是领先的,也许是创意和角度,也许是学术高度,也许是选题定位、市场调研,不一而足。某本书由谁人来写,谁人在某个学术范围处于什么地位,某种学术有几个分支,这些情况策划人要了然于心,从而科学稳妥地选好作者,最大限度地发挥作者的各项优势。

  第三个因素是策划人的素质。作为选题策划人,既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广博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更要有敏锐的市场触觉、科学的市场理念、广泛的社交能力。图书编辑虽然不同于媒体记者,但在图书策划中,也应像无冕之王一样,敢想敢闯,摒弃门户之见,广泛地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作者交流,用真诚打动人,真心与作者交朋友,用耐心和信心来培养作者,从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策划出好的选题。一名合格的策划人,在各自的出版专业里要有广泛的作者资源分布在不同的分支领域,策划人要发挥好其中的主导因素。

  第四个因素是地域因素。在品牌策划上,不能一味贪多图大,攻城掠地,却守不住自己的阵地。抬头看天,却摔倒于脚下的小坑,这个比喻也许不够恰当,却是时下某些地方专业社真实存在的问题。把本土文化挖掘好,既是职责,也有双效益。比如,古建筑,全国各地都有,但山西的古建筑占全国的绝对优势,宋元以后的地上文物占全国的百分之七十。无疑,山西的地方社做古建筑是有优势的,山西的地方社可以在做好山西部分的同时,带动做好全国的。再比如,福建是茶的故乡,在做茶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可以由地方而全国做大这个选题。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无疑,本土的就全国的。在处理地方和全国的关系上,要做到由小及大、由大及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全国的高度设计,从地方的角度做起。

  第五个因素是限制因素。所谓限制因素是指那些中小地方专业社固有的劣势,比如资金问题、发行能力、新技术的运用能力、整体推出能力等。正如木桶理论所言,最短的那根木板决定水面的高度。辛辛苦苦设计出来的产品,决不能因为一个不足因素轻言放弃。限制因素的解决可采取不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式。某个大型项目,从策划的角度,占有了某一专业相对全面的选题资源,作者也动笔了,由于实力的限制,不可能同时推出几个大项目,也不可能每个项目都是几个分支同时推出。有的项目,需要积累,这就需要先做规划,按计划来,一年做几本,成熟一本出版一本,做到一定程度再结集出版。资金问题,可考虑以投融资的方式争取其他行业有实力的企业支持,也可以以项目合作的方式,与其他大型出版机构合作出版,还可以争取各种形式的政府资助。这只是抛砖引玉的办法,作为新时期的出版人就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走出书斋,走向广阔的社会天地,确保产品顺利面世。

  品牌的经营和延伸开发

  一个品牌的形成和做大不是偶然的,饱含着策划人的智慧和心血。尤其是实力有限的中小地方专业社,在各个方面都受到限制,每一个精心策划的品牌,都是用心培育的孩子,都是弥足珍贵的。所以,品牌的经营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编印发阶段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它、经营它。成本控制、整体设计,编辑校对、定向宣传等方面都要做到位,要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从而保证图书的尽早面市。在营销策略上更不能打了折扣,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方式,还要防止和打击盗版,保证自己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

  品牌产品运行一段时间之后,还存在品牌延伸开发的问题。同一个选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开发,一虾多吃。还可以开发系列产品,一方面可以扩大影响,巩固阵地;另一方面,用已有的成果去说服更多的消费终端、专家学者加入到自己的关注圈里。如此,图书的双效益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放眼现实,形成良好品牌效应的中小型地方专业社不在少数。只要用心,中小地方专业出版社做好品牌、做大做强是完全有可能的。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