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两代学人倾心血,诗文书画再集结——《郑板桥全集:增补本》出版 发布时间:2012-12-17 14:16:13   作者:青 阳  

  郑燮(1693 —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清代扬州著名文人,其诗、书、画、印兼善,“酝酿古人,自开面目,海内争宝藏之”,在中国文学史、美术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几十年来,整理出版了不少他的文集、画册等,如1958年北京中国书店影刻《郑板桥全集》、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郑板桥集》、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补《郑板桥集》、1985年齐鲁书社《郑板桥全集》等。本次由凤凰出版社出版的由卞孝萱、卞岐先生整理的《郑板桥全集:增补本》(全三册),可以说是综合先前成果,对郑板桥现存所有作品作了一次新的整理与集结,冠之以“增补”二字,其主要创收,反映在以下数端:

  一、 体例新颖郑板桥生前曾自编文集,今有《板桥集》传世,是我们研究郑板桥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料,也是整理《郑板桥全集》的主要依据。在以往出版的《板桥集》中,采用的都是分类而不分卷的编排方式,如《诗钞》、《词钞》、《小唱》、《家书》、《题画》等,且均不分卷,而随着近十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发现的《板桥集》以外的作品越来越多,故不仅要分类,而且对这些类目再分卷加以区分,才更符合当下古籍整理的新要求。故此,本次的“增补本”,创新了《板桥集》的体例,首次采用了分类分卷的编排方式,更为科学地将郑板桥的各类作品分列入各卷之中,这样不仅可以使读者“以类相从”地阅读、检索板桥的作品,也更利于读者从书籍整体的角度,来理解、把握郑板桥在诗、书、画、印的综合成就。全集分为十五卷:卷一至卷四为“诗钞”,卷五为“词钞”,卷六为“杂著”,卷七至卷一〇为“文钞”,卷一一至卷一四为“题画”,卷一五为“备考”。在具体作品的编排上,遵照了《板桥集》已有的作品在前,新辑录的作品在后的原则。

  二、 附录全备此次的“增补”,除了对郑板桥的作品有新的辑录外,更为难得的是,对围绕郑板桥的各类材料,作了“竭泽而渔”式的搜求,这反映在本全集的五种“附录”中。其一是“研究资料汇编”,主要摘录郑板桥同时代以及其后的各类评述性文字,并按其内容,作了分类编排,共分传记、家谱、题画、方志、书信、序跋、诗话、笔记等十七类,供读者深度利用。其二是“丛考”,这部分收录了卞孝萱先生《郑板桥丛考》(辽海出版社2003年版)中的《家事考》、《交游考》两文。其三是“郑燮简谱”,将郑板桥的生平历事,系以编年。其四、其五为板桥“书画选”、“用印选”,这也是本次增补本的亮点之一。以往的板桥出版物,在文献与书画两方面,往往取其一端。文献整理,则仅在卷首冠以几幅书画插页,聊以点缀,这样便无法深入领略板桥书画的成就。本次的增补本,特别单独列为一册,将板桥的一百余幅代表书画作品以及六十余方印章,全部彩色印出,图文并茂地展示给读者,以俾更为直观地了解、欣赏板桥的书画艺术。

  三、 校勘精审优秀的古籍整理,离不开精细的校勘。增补本也反映了整理者在这方面的努力。如全集“前言”所示,首先是校勘异文。将《板桥集》所收的作品,与今存郑板桥的墨迹进行比对;将新辑录的作品,参照各种书谱、画册、碑拓、书籍报刊及其他文物比勘。凡文字差异者,加“编者注”进行说明。其次是说明作品来源。新辑录的作品,均标注了来源出处,为读者提供一个可以稽考的线索。最后是介绍作品的有关背景资料。比如《板桥集》多处遭到铲版的情况、书画作品的钤印情况等等,这些在以往的出版物中,本是无法见到的,此次均加“编者注”予以说明与介绍,旨在最真实地反映具体作品在当时及以后的存在状况。

  本次的《郑板桥全集:增补本》,是由已故文史学家卞孝萱先生及其哲嗣卞岐先生通力协作完成的。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卞孝萱先生便致力于乡贤郑板桥的研究,对郑板桥的诗文、书画、印章、家事、生平、交游、思想等方面的资料,均作了全面且深入的研究,由其整理的《郑板桥全集》(齐鲁书社1985年版)、《郑板桥丛考》(辽海出版社2003年版),代表了郑板桥研究的极高成就。随着近十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作品陆续被发现,这就要求有一本全新的《板桥集》整理本的面世。在综合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卞岐先生对全书体例重新设计,增补各类新增资料,最终完成了《郑板桥全集:增补本》,使郑板桥的诗、文、书、画再度集结。可以说,这部新的增补本,不仅蕴含了丰厚的学术内涵,更维系着一种亲情的纽带,凝聚了两代人的学术心血。是书的出版,一定会对于郑板桥本人的文学艺术乃至清代文学艺术的研究,起到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

  (《郑板桥全集》(增补本),凤凰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定价160.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