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http://tibet.news.cn/gdbb/2012-12/05/c_132020605.htm
须怜绝学经千载 不负世间好文章
——我区古籍普查保护工作见成效
古代典籍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具有不可再生性,保护好这些古籍,对促进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区是古籍资源大区,自吐蕃时期以来,留下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卷帙浩繁的典籍文献。我区十分重视古籍普查保护工作,并努力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古代典籍。
古籍保护硕果累累
2007年4月,我区古籍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自此我区古籍普查保护工作有了主心骨。“强将需得配强兵”,为了更好地开展好古籍普查保护工作,古籍普查保护工作人员培训随即展开,有针对性地对全区业务人员进行了古籍普查业务培训。
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古籍普查保护工作,要求有关部门全面开展好古籍普查保护工作。为了全面开展好我区古籍普查保护工作,我区不断派出工作组督导全区古籍普查保护工作,一方面系统地掌握了全区古籍普查保护机构、队伍建设、设施设备配置和经费保障情况,另一方面,有效地促进了各地(市)和区直相关收藏单位古籍普查保护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区7地(市)和区直古籍重点收藏单位均已陆续组建了古籍普查保护工作机构、制订了古籍普查保护实施方案,配备了工作设备。
付出终有回报。在我区古籍保护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下,古籍保护不断结出硕果,《雪域宝典——西藏自治区第一、二、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藏汉对照图录》、《藏文古籍研究》结集出版;《历代藏族学者生辰表谱》(暂定名),已录入5000余名学者;《西藏自治区图书馆藏文古籍总目·文集篇》、《直贡噶举大法库文集目录》即将出版;《雪域宝典——西藏自治区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国古籍总目·西藏卷·阿里分册》、《阿里古籍图录》编撰工作全面启动。
古籍普查开展有序
纲举才能目张,古籍普查亟待指导工作的纲领。2010年7月,《西藏自治区古籍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和《西藏自治区古籍普查工作试点计划》出台,为我区古籍普查工作指明了方向。
此后,我区各地(市)迅速开展古籍普查工作。2011年2月,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协助拉萨市政协文史民宗法制委,对该单位所藏82函历史文献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普查登记。2011年,历时6个月,阿里地区完成了全地区7县73座寺庙,地区档案馆,藏医院,共计75个古籍收藏单位和20位私人收藏者的古籍普查工作,共普查登记2309函古籍,拍照8万多幅书影,并进行了数据录入、整理、校对、图片剪切等工作,至此,阿里地区古籍普查工作基本完成。今年我区计划完成两个地区的古籍普查登记任务,目前,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人员已赴那曲地区,协助当地古籍普查队开展全地区古籍普查登记工作。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这些珍贵古籍,我区高度重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截至目前,《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第一至四批申报中,我区已有158函珍贵古籍入选,其中第一批6函、第二批16函、第三批12函、第四批124函。此外,我区还向国家文化部申报西藏自治区博物馆等6家单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古籍普查新发现
随着古籍普查工作的不断开展,新的古籍不断涌现,文明瑰宝层出不穷。昌都、阿里、日喀则、山南等地区和拉萨市境内都发现了极具文献、文物、艺术价值的珍贵古籍。
山南地区隆子县发现不同时期古籍写本近千函,其中有5函写本为《吐蕃喇蚌经》,意为“御经”,是吐蕃晚期王室内供奉的佛教经典《十万般若经》的专用名称,为赞普御用,极具历史、文献价值,其版框规格、缮写字体特点、叶面行数、缮写质地等均与举世闻名的敦煌文献如出一辙。另外,在山南地区乃东县发现大量吐蕃晚期的古籍,对研究吐蕃时期藏文古籍写经制度、文献特点、文献质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阿里地区发现札达县皮央、古格等洞窟以及倒塌的佛塔中随处可见珍贵古籍散叶。这些古籍字体古朴,年代久远,历史信息量大,其中保存较好的皮央洞窟部分古籍经整理,放置在新建的大殿内简易的书架上,足有9大架,据初步估算,约计上万张散叶。此外,阿里地区还发现了蒙古文史料。2011年,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对阿里地区进行古籍普查时意外发现蒙古文史料残叶。从其字体判断,应为清时期抄本,是近年发现的最为珍贵的蒙古文史料,虽为仅存22叶的残卷,但从其语句与内容分析,可判断从《蒙古秘史》到《黄金史》的这一历史过程中,蒙古史料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其学术意义重大、研究价值极高。(记者 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