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此书取名《昌平集》,乃因我的籍贯是北京昌平。昌平之名起自西汉(北魏时曾将昌平并入军都,但很快又将军都并入昌平,恢复昌平之名),一直沿用至今。1956年以前昌平属河北通州专署,1956年3月29日划归北京市,称昌平区。1960 年1 月7日复称昌平县。1999 年9 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又称昌平区。1938年旧历三月初十,我就出生在昌平县八仙庄村。这里有我熟悉的土地、环境、人文和乡亲。全国解放前,这里落后得连一所完全小学都没有,穷人家的孩子要想读书,只得交几斗老玉米去读私塾。我的启蒙教育就是在私塾里度过的。后来虽然上了中学、大学,但最初的识字习文却是从家乡开始的,所以对昌平老家总有一丝割舍不断的感情。上海古籍出版社慨然答应为我出一本文集,于是又想起了家乡,故以“昌平”名之,也算是我对家乡的一种感激与纪念。
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为我出过一本集子,收录了1998年以前发表过的一些习作。其时命名《肩朴集》,取义龚自珍《己亥杂诗》中写给他儿子的一首诗:“俭腹高谈我用忧,肯肩朴学胜封侯。五经烂熟家常饭,莫似尔翁啜九流。”意思是劝诫他儿子不要阔论清谈,能做点实实在在的学问胜过封侯拜相。我本人虽无资格和胆量肩挑朴学,但生来不想做官为宦,而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点为旁人和后人提供方便的工作,于是便扭住版本学、目录学、古代书籍史、古籍整理及图书馆学等长期不放,故多少还是有所收获。
现在有机会将1998年以后陆续发表的零篇短章结集起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予以出版,使我既高兴又感激。我这么一个普通得没法再普通的人,还能在有生之年再出一本集子,其兴奋之情可想而知。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言“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这是一种人生态度。我虽不及白居易之万一,但留下一点文章总令人高兴。此集分十卷,收录长短222篇文章。开卷两篇《周总理关心流失海外珍贵古籍的回归》及《周总理嘱托我们编书目》,属于我本人亲闻、亲历的历史,应该将其写出来与世人共知。附陪这两篇文章的是关于印刷术发明与发展的几篇论述;卷二是诸书版本略考;卷三是书史研究;卷四是图书馆的古籍整理与编目;卷五是朱熹为什么弹劾唐仲友;卷六至卷九是诸书叙录;卷十是梁启超、鲁迅、郑振铎等名人与国家图书馆的渊源及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与国家图书馆的关系。总的来看,篇名虽然有异,但始终未离开版本学、目录学、书史及图书馆学等几个领域,更始终没有离开一个“书”字。这些短文我写起来津津有味,若能得到同好与方家的披阅与认可,那我就十分欣慰了。
鉴于这些文章都是已经发表过的,对其中的某些提法、议论均未作改动,目的是保持原来的面貌,反映彼时的真实学识水平。但对其中的错误和漏略,则恳望读者批评指正。
(《昌平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10月出版,定价14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