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研究》出版 发布时间:2012-9-19 9:06:03   作者:贾 云  

  洛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都城之一,被史家称为九朝古都。洛阳北郊的北邙山和南郊的万安山、龙门山不但是东汉王朝的两大帝王陵区,同时也是魏晋隋唐以降众多王公贵族及平民的身后归宿地,因而这里存留和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墓志、墓表、黄肠石等石刻文献。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受到了近代学者的重视,对此关注的有罗振玉、陆增祥、李根源及民国元老于右任等人。整理这些资料的主要出版物有《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千唐志斋藏志》等。但是,这些作品只是资料汇编,没有对资料做全方位的、系统的综合性研究。而著名学者赵振华所著的《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研究》正是一部洛阳现存石刻文献的综合性研究专著。此书获“第25届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2010年)一等奖。

  作者赵振华先生是一位资深的文物、文化研究专家,曾任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馆长,现为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先生从事洛阳田野考古和博物馆工作30多年,从1974年起参加和主持了西周铸铜遗址、东周王城遗址、隋唐城遗址和周汉唐宋墓葬以及烧窑粮仓的发掘。1997年至2002年主持关林古建筑群落的保护维修、古柏复壮工程以及内外部环境改造和关公文化研究,使之成为全国首批4A级名胜风景区。在学术领域,他致力于周汉唐考古与地方历史研究,以河洛文化和墓志碑刻为研究方向。他的代表著作有《洛阳市志·白马寺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洛阳钱币的发现与研究》(中华书局1997年)、《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洛阳钱币与河洛文明》(科学出版社2008年)、《洛阳东汉黄肠石题铭研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洛阳关林志》(三秦出版社2009年)等书。

  就碑刻墓志资料的学习和整理而言,赵振华先生勤于学习清代乾嘉以来的金石学著作,曾在20世纪80年代将近代学者罗振玉自著书130余种、校刊书400余种大致浏览一过,即时笔记,受益甚深。1986年参与了陕西师范大学霍松林教授主持的《新编全唐五代文》金石卷整理工作,利用200多种墓志、碑刻、铭砖等拓片资料,依照体例厘定、标点、校勘。录文过程历练内功,夯实基础。他还常赴田野调查墓葬碑刻等遗迹遗物,自己动手施拓摄影。对洛阳地区发现的汉唐碑刻、黄肠石、墓志以及经幢、塔铭等石刻文献的内涵与意义多有自己的研究心得,也常与朋友共同探讨。这部《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研究》就是作者依据5000方墓志,以朝代为经,以史实为纬,对洛阳乃至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宗教、民族、外交、地理以及墓主人的家族世系和生平事迹,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综合研究的成果。

  洛阳这方传统文化深层淀积的土地,珍藏着无尽的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清代以来不断问世的文物,揭示了墓主各自的家世和身事,补辑了乡土故实,尤其是汉魏以至于近代的碑刻墓志,其数量居全国之最。赵振华先生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田野考古文物保护的历练和勤奋的探索,不断加深对文物历史价值的认知。收入本书的80余篇论文,约百万字,分为墓志碑刻综论、汉魏晋北魏碑志研究、唐代官吏平民墓志研究、唐代民族异域人物墓志研究、唐代宗教阶级人物墓志研究、五代宋金元碑志研究、其他铭刻文献研究、铭刻辨伪八类。随文附以178张清晰的墓志石刻拓片图像和两幅唐代洛阳乡里方位区划示意图,多为前所未知,极具史料价值。

  洛阳古代铭刻文献昭苏久湮的绝代文明,揭示尘封的历史踪迹。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碑刻学家赵超先生在评奖推荐书上这样评价这部书:“《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研究》汇集了他就洛阳石刻等材料所进行的深入考证与研究成果,资料丰富,引论广泛,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对有关历史、文物等方面的研究多所促进,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著名古文献学家王素先生在为本书所撰《序》中指出其特点是:第一,注重新材料与新问题。本书所收论文绝大部分都是根据新材料探讨新问题的论文。第二,注重热点视角与热点课题。利用出土文献探讨地方史地,成为热点视角;根据入华外族墓志研究中外关系,成为热点课题。第三,注重综合性研究与综合性命题。近年来随着学术研究积淀日深,学术清理工作也显得日益重要。此外,此书对古代书法及碑刻辨伪等方面的问题也有论述。

  本书对有志于研究古典文献、历史文化的读者开启了一扇学习文化遗产的知识之窗,对于多视角研究古代墓志碑刻提供可资借鉴的范式,也为创新研究方法提供了参考。

  (《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研究》,三秦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定价198.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2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