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复旦大学历史系傅德华教授在中韩文化交流研究中的新作《日据时期朝鲜刊刻汉籍文献目录》最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傅教授特别关注日据朝鲜时期(1910 —1945)中朝文化的交流状况。在此期间,大量的汉籍(用汉字写的书),尤其是中国诸子的著作和二十四史方面的书籍仍在朝鲜刊刻,这固然是为了其进一步的统治服务,但也说明朝鲜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仍愿继续吸收汉文化。此书所收就是韩国现存的这一时期朝鲜刊刻的各类汉籍书目的汇编。
中朝之交流,悠久而密切,朝鲜的“汉文化圈”,是朝鲜汉籍赖以产生和保存的空间。汉字在历史上对朝鲜文明起着重要作用,影响深远。19世纪以前,朝鲜在正规场合上的文字表现都用汉字,以历史文献而言,朝鲜重要的官修史书诸如《朝鲜王朝实录》等都是用汉字书写的。现如今,韩国语中有六成以上的汉字词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的汉字词组成的。韩国于1991年和1994年在汉城先后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韩国政府还规定中学生要认识1800个常用汉字,作为必修教育。这些都充分说明,汉字自产生以来所显示出的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中国文化对朝(韩)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傅教授所关注的1910 —1945年间朝鲜刊刻的书目,散见于韩国各大图书馆,书目的相关整理研究工作极具难度,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也十分重大。全书分三部分,前言部分(即自序)、正文部分、检索部分。正文部分即书目,是作者历经多年的研究所得,收录了日据朝鲜时期的汉籍书目6867条,以条目形式编写,每条大致有如下内容:序号;书名;著者;出版项,包括出版地、出版或发行者、出版年月和版次、刊刻方法(如孔打、影印、写本、木版、石印、誊写等);形态(装帧、开本、册数、页数,有无序跋等);丛书项(丛书名、丛书编号等);馆藏信息等。内容可谓丰富全面,也可见作者在版本目录方面的功力。
自序是作者在该课题研制完毕后关于书目研制的论文,通过该文中“收编原则”、“书目的特点”、“书目的学术价值”、“书目的编纂与出版给东亚以及中国文化研究带来的影响”等章节,我们可对作者的研究思想和本书的编制情况及本书的价值所在有所了解。作者从使用者角度考虑出发,编制了4种检索方式。正文前为书名笔画检索,全书即按笔画排列。正文后有三个检索,著者笔画索引(人名)、著者笔画索引(机构)和书名首字汉语拼音检字表。
通过翻检,我们知道本书所收的书目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日据时期于朝鲜留存的、由域外文人用汉字书写的文献典籍,大部分出于朝鲜、日本、琉球、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文人之手,也包括一部分欧美传教士用汉字书写的著作,更有日译汉或朝、日、汉混用的。二是中国典籍在域外的刊本或抄本,如朝鲜本、和刻本、越南本等,其中有不少是翻刻从中国传入的古籍,而古籍原书有的在中国国内已找不到了。三是流失在域外的中国古籍。
日据时期朝鲜汉籍书目研究,既可以考察汉籍在朝鲜的流传、出版、收藏、发展历史,以及文化交流历史,同时也对观察和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多有裨益,还可以为“汉文化整体研究”提供必要的历史材料。傅德华教授多年研究域外汉籍,掌握丰富的域外汉籍书目及相关资料。日据朝鲜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域外汉籍书目研究中,迄今为止国内国际尚未见有专门研究,傅教授这部专著的出版,无疑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推进和引领作用。
(《日据时期朝鲜刊刻汉籍文献目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定价9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