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2012年5月25日上午,“《顾炎武全集》编纂出版研讨会”在上海图书馆多功能厅举行。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昆山市人民政府和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咏雷,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财务总监祁德树,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昕,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正局级巡视李新立,昆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杭颖等领导,陈祖武、王家范、邹逸麟、葛剑雄、葛兆光等专家应邀与会。
会议上半场由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主持。率先发言的是出版方代表、上海古籍出版社副总编辑吕健。他指出,《全集》的整理出版,是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接力长跑,古籍社好几任社领导、好几代编辑都为之做出了贡献:早在1984年,古籍社就推出了《顾亭林诗集汇校》;1985年,又推出了《日知录集释》影印本,并于2006年出版了该书的标点整理本;2004年,由谭其骧、王文楚等先生校点的《肇域志》出版。以上这些,都为《全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经过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八年的努力,顾炎武的全部著作终于以一个能体现当代研究与整理最高水准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
在《顾炎武全集》的出版过程中,古籍社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精品意识。《全集》的整理出自在学界颇具口碑的华师大古籍所,总体上说水平是很高的,在目前国内应属一流。但由于时间紧,更因为顾炎武著作整理难度极大,少数品种的整理质量在交稿时还是存在着提高的空间。古籍社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惜加大投入,力求整理工作趋于完善。顾炎武《肇域志》原在古籍社出版过单行本,曾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本次收入全集,古籍社编校人员与原整理者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整体质量更上一层。
《全集》主编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教授黄珅回顾了整理工作中的种种艰辛:
第一道难关是辨伪关。顾氏留下了大量著作,后世托名顾氏的著作就更多了。经过严密细致的考证,专家们最终从众多的“顾氏著作”中,找出了三十四种确定无疑的顾氏著作;第二道难关是整理体例关。顾氏多闻博学,其著述广涉经义、史学、文字、音韵、金石、考古、天文、历算、舆地、军旅等诸多领域,给整理体例的确立带来巨大的困难。整理团队在这方面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并与出版方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作了多方面的探讨,最终确立了现在的体例;第三道难关是难度关。顾氏著作中的绝大多数,今天都已被称为绝学,其整理难度之大,可以想见。这也正是顾氏虽享有盛名,但一直没有一部全集问世,大部分著作尚无规范整理的原因。
八年辛苦不寻常,个中甘苦只自知。黄教授说,《全集》的整理工作,一直如巨石般压在整个团队的心头,现在终于可以卸下来了,再也不用为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催稿电话而“心惊肉跳”了。
作为顾氏家乡的代表,昆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杭颖首先表示了对整理方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出版方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感谢,称赞整理方、出版方是顾炎武“千载之后”的“知音”。她指出,顾炎武是昆山人的杰出代表,昆山亦沾溉顾炎武良多。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之初,昆山人秉承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意识,以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三创”精神,以自费开发为起点,走出了一条率先改革、率先开放、率先发展的昆山之路。而《顾炎武全集》的出版,更表明了昆山市政府重视文化建设的决心和成果。
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则讲述了《顾炎武全集》编纂中一段不为人知的掌故:
李一氓同志生前对《顾炎武全集》的整理出版工作,一直是孜孜以求。三十年前,刚复出主持古籍整理工作不久,就在与谭其骧、朱士嘉先生的谈话中言及整理出版《顾炎武全集》是他最大的心愿,又问到《肇域志》的整理情况。在1982年第二届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的闭幕式上,就把《肇域志》的编纂列入规划中。当时包敬第同志曾提出,《全集》能否放在上海出版,李一氓同志笑着说,稻还没种,你们就想吃米了!《肇域志》的整理工作启动后,成为古籍规划小组第一批经费资助的项目,并且是资费资助最多的。《肇域志》的整理出版工作,也一直在谭先生的指导下才得以完成的。葛教授在发言中指出,《顾炎武全集》的出版将为相关研究打下深厚的基础,将有力地推动顾炎武思想的研究。
祁德树总监代表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对《全集》的编纂出版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全集》的出版,是学术界的大事,古籍整理的大事,出版界的大事,为出版基金增添了一份重要的成果,并向编纂出版方表示祝贺和感谢。他还介绍了国家出版基金的基本情况,尤其是“自愿申请,公平竞争,专家评审,择优立项”的原则,希望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基金办的工作。
朱咏雷部长在发言中,对《顾炎武全集》的编纂出版予以高度肯定。他指出:打造出版文化精品,离不开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推动;需要专家学者崇尚实学,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需要出版工作者树立精品意识。上海古籍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多年来甘于寂寞,发扬“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先后推出《朱子全书》、《顾炎武全集》等众多学术出版精品,在当前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这种实干精神。朱部长还指出,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中心之一,上海要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就必须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放眼全球。要加强与包括昆山在内的全国文化界的交流合作,要发挥《顾炎武全集》编纂出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推出更多出版精品、文化精品。
会议下半场由昆山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学术总监陈益主持,与会专家围绕《顾炎武全集》的编纂出版,顾炎武思想、人格对当下的借鉴意义,以及为2013年顾炎武诞辰四百周年纪念活动建言献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历史研究所所长陈祖武首先发言。他以“功德无量”四个字肯定了《顾炎武全集》编纂出版团队为国家古籍整理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对于《顾炎武全集》摘取国家图书奖项寄予极大的信心。他还对《顾炎武全集》出版的后续工作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希望整理方能够很好地总结编纂经验;二是希望加大对《顾炎武全集》的宣传力度,推广编纂方和出版方高度敬业的宝贵精神。复旦大学教授、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认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前后将朱熹、顾炎武两位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顶级人物的著作整理出版,实属不易。他指出,不同历史时期之学者对于顾氏之解读殊异,《全集》的出版对顾氏的全面研究和全新认识颇具价值。他建议编纂方在全集出版的基础上整理出顾炎武资料长编以飨学界。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点明了《四库提要》对顾炎武的高度评价,并建议编纂方做好《顾炎武全集》索引,便于读者、学人更好地利用此书。复旦大学史地所教授周振鹤指出,无论是对先人“述而不作”敦厚思想的传承,还是在《郡县论》等著作中对郡县制和封建制之争等问题的深层探讨,都在在彰显了顾炎武作为一代思想巨人的学术光辉。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家范认为,顾炎武以及同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对于中国千年封建帝制的弊端和亡国教训所进行的高度思辨性的大反思,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位西方思想大家。他介绍了顾氏著作保存、流传之艰难往事,并寄望相关学术团队把握《顾炎武全集》这一资源,对顾氏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复旦大学史地所教授邹逸麟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顾氏之名言可谓妇孺皆知,在当下我们更应使顾炎武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昭然于世,《顾炎武全集》作为一部学术研究基础资料对于顾氏学术研究与推广以及史学、经学的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苏州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罗时进从“清代学术开山”、从“见义不为,无勇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传承、博大高深的治学境界、坚守知识分子底线等顾氏学术亮点着眼,分析了顾炎武对于当代学术的不朽影响力,并建议配合《顾炎武全集》尽快出版资料长编和索引。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黄爱平对《顾炎武全集》这样一部逾时长、整理难的学术著作的整理出版表示祝贺并向编纂、出版方致谢,她高度赞誉了《全集》整理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指出《全集》部分著作在存异、托名、辑录等问题上仍有完善的余地,希望整理团队精益求精,使《全集》更趋完美。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古籍所教授束景南在发言中感慨道,50年前,在南京举办的“纪念顾炎武诞辰3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在深入探讨顾氏学术思想的同时,都迫切希望学界能够出版一套《顾炎武全集》。如今《全集》终于顺利出版,诸如“汉学与宋学之争”、“顾氏是否崇信朱子理学”、“顾氏学说对后世的影响”等关于顾氏的学术争论都能得以解决,不啻为学界之福音。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天纲指出,顾炎武不仅是清学开山,亦是明学总结,当以“学术源头”视之。他同时指出,顾氏等学者的辉煌成就离不开明末清初苏州、松江两府对学术展开所提供的有力支持。
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赵昌平对专家发言进行总结,同时对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的资金支持和项目指导以及华师大古籍所、昆山市政府的通力合作表示感谢,他表示,之后会致力于为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大家作传,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