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继山左金石遗风 集海岱金文大成 发布时间:2012-8-2 9:15:31   作者:刘玉林  

  山东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由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而至夏商周三代,逐步形成了诸多古族、古国,可谓夷夏交错,族属庞杂,侯国林立。这些古族、古国冶铸鼎彝,或铭以族徽,或刻载史实,其所开创的青铜文明,在整个中国文明史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廓清商周古族、古国活动空间及范围,并深入探索文明演进,学界自然要以青铜文献为核心材料。

  自宋代以来,山东金石学家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合著《金石录》,考订详核,谱录辑存,开山左金石学之先河。此后金石名家辈出,如潍县的陈介祺、无棣的吴式芬、利津的李佐贤、福山的王懿荣、诸城的刘喜海、曲阜的桂馥等,他们薪火相继,学识富赡,著述山积,清代学界遂有“金石学在山左”之谓。金石研究为青铜文献的整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及至现代,柯昌济《金文分域编》、曾毅公《山东金文集存》、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出金文分域简目》、山东省博物馆《山东金文集成》诸书,在传统金石学基础上,不囿于摹绘器形、刻印铭文、释字解经,而是扩其内涵,引入现代科学方法,初创研究规制,各有学术特色,实属金文研究之佳作。

  陈青荣、赵缊伉俪编著的《海岱古族古国吉金文集》一书,近由齐鲁书社出版,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王世民研究员为该书作序,对这部皇皇巨制予以充分肯定。《海岱古族古国吉金文集》以补史、证史为宗旨,全面搜罗山东地区的青铜文献,以国族为序,以地域为纲,细致梳理商周时期的古族、古国的分布情况,可谓集海岱金文大成之作。

  首先,收录最为丰富。全书以传世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山东商周古国资料为基本依据,以山东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为主要线索,以出土文献(甲骨文、陶文)的相关记载为进一步参考佐证,收录商周有铭青铜器3564件,条疏释证族、国达180余个,直接、间接引用的专书和期刊(一般截至2007年)达230多种。相关经史文献、金文著述、尺牍手札、器形图谱、拓片藏章、考古报告、研究文论,无不毕备,是迄今为止搜罗最为完备的山东地区青铜文献总集。

  其次,体例谨严规范。该书编纂体例系以古代族、国地域为纲,排列次序从山东半岛的东端起始,逆时针向北、向西,再向南绕泰山一周。每一族、国下,复以商周时序,先列山东出土器,再列相关参考器,详述出土时地、器物度量、铭文内容、形饰特点、收藏著录,并设有备注注明异名多释情况。全书又附录历史上山东藏家所藏有参考价值而难以归属之器,以及山东各博物馆所藏的非山东器。全书末尾附有器物分类索引,按文博青铜器器物分类编排,以方便读者检索查询。全书卷帙浩繁,体大思精,上述体例凸显所涉诸多学科的不同特点,代表了严谨的学术态度,也秉承了文献整理工作的规范。李学勤教授在本书序言中写道:陈、赵两位所做的“这项非常艰巨的工作”“不仅是山东金文的辑集和整理,更是对山东出土及与之相关金文中的古国和族氏进行一次详细的探索研究”,“方向是很正确的”。

  再者,学术开拓创新。正如王世民研究员在本书序言中所言:“《海岱古族古国吉金文集》不是单纯的地区金文资料汇编,而是集合古文字学、考古学和古代史资料与研究的一种新探索。”本书的一大特点是用增加相关参考器的方法来扩展青铜文献资料的广度与深度。如用类比的方法丰富出土器物的内涵,依据海岱地区出土青铜器的情况辑出相同者或同部族器及与之相关联者;依据族徽追根溯源,整合族属;利用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物的互补互证来扩充内容;搜索本土藏品,扩大参考范围;观揽相关他国、他地器物,铭文内容凡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反映海岱地区史、国族史的重要他国、他地器物都在收录之列。

  《海岱古族古国吉金文集》体例谨严,纂辑精细,为研究海岱文明史提供了第一手的考古文字资料,将对研究齐鲁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海岱古族古国吉金文集》(全6册),齐鲁书社2012年1月出版,定价1980.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2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