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回文,也叫回环,修辞学辞格之一。运用词序回环往复的语句,表现两种事物或情理的相互关系。有些回文刻意追求文字次序形式上的回绕,使同一语句顺读回读均可。实际上,“回文”作为语言艺术之一种,其含义虽起于修辞,却非修辞学所能完全涵盖,回文还具有文体形式的意义。中外文学皆有回文,而汉语回文因其别于字母文字而独具特色。古今汉语文学创作中有大量回文作品,苏蕙的《璇玑图》作为回文的肇端,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文。回文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很多才子名家积极参与创作,使其题材不断扩大,诸体咸备,别具风格。
回文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和文化价值。从语言修辞的角度讲,回文的修辞手法充分展示了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的特点。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讲,回文作品在形式上具有强烈美感,在表情达意上体现了含蓄朦胧美,在语言节奏上富有张力,在诗文韵律上具有反复咏叹、回环叠咏的艺术效果。回文作品奇巧多变、文采斐然,它开拓了文学作品的形式美,是中国古代正统的思想性抒情性诗文体裁的必要而有益的补充,它不仅丰富了文学的抒情内容,而且还使文学的功能由单一的教化向包括游戏娱乐的多元功能转化,冲淡了古代文学“诗言志”、“文以载道”等正统思想的高度严肃性,增添一些世俗化,也为文学的文体更艺术性地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从文学史发展的角度看,回文由修辞手法向创作手法转变,并最终成为一种文体形式,是发生在文学觉醒的魏晋时期。回文诗文的产生和发展,突出地展现了文学创作从自发向自觉的转变过程。只有对文学创作产生自觉,才会对文学的载体——语言进行刻意锤炼与推敲,才会琢磨修辞技巧,回文就是突出显现遣词造句功力的典型文体;回文奇巧多变,从其创作目的和过程看,很多都是文人之间显才逞能的产物,体现了文人特意为文、并以文学互相标榜的创作自觉;回文创作又具有比较浓厚的游戏与娱乐色彩,而游戏与娱乐性质的渗入正是文学迈向自觉的显著标志。另外,回文的创作还凸显了女性文学的特点,这也值得研究者格外关注。如果进一步思考的话,修辞规定着语言,而语言是思想的表达。从这一点来看,修辞实际上也蕴含着民族思想的意蕴。回文的回环往复,正体现了阴阳变易、周而复始的中国哲学精神;回文的虚实相依、隐显互现则表达了含蓄婉转的民族情感内涵;回文所展现的均匀、对称的形式美也体现了圆融和谐的民族美学意蕴。
回文这种高度强调形式感、艺术性、技巧性和娱乐性的艺术形式,这种蕴含民族精神和美学特质的文化遗产,在文学研究逐渐向文学本体回归、文化研究逐渐深入的今天,理应被给予更多的关注。然而一直以来,在重内容而轻形式、重言志而轻技巧的文学传统的影响下,回文总被目以“文字游戏”,少有人重视。历代虽有一些人做过回文作品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但由于作品分散而多有遗落,后又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散佚。时至今日,也没有一部关于回文作品的全集面世。
有鉴于回文的独特价值和整理工作的缺憾,上海退休教师丁胜源夫妇,花费数十年时间搜集整理回文作品,辑为《回文集》,本着网罗殆尽、无有孑遗的精神,爬梳史料,甚至将域外受汉文化影响的回文资料也搜集其中;同时编辑相关作家作品小传、本事,考校异文,编订目录,付印后还校对稿样十几遍,使得《回文集》内容丰富完备,体例严谨规范,校对整理精益求精,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还具有相当水平的学术价值,与同类及相关整理项目相比,无论其整理态度、整理方法还是取得的成果都尤为突出。
目前我国的古籍整理工作不断发展,但却存在一般易见、集中的古籍整理重复性高,而稀见、散见、不易整理的古籍却少人问津的情况,古籍整理工作必须向更加细化、精化、深入化、学术化的趋势发展,几十万字《回文集》的整理出版无疑将成为这一趋势的代表性成果,是新时期古籍整理工作的一个亮点,其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更是自不待言。相关研究者和回文爱好者必将翘首以盼,乐见其成!
(《回文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定价24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