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http://www.cihai.com.cn/newsdetail.php?id=1009
《历代拓本精华》《馆藏国宝墨迹》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最近,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了“馆藏国宝墨迹”和“历代拓本精华”两套系列丛帖。丛帖版式精美,用纸典雅,无眩目之感。而且印刷、调色相当严谨,墨色醇厚,犹如面对原作,这有别于市上许多令人目眩神迷的胶印版本。同时,整套丛书每一分册都非常便于翻阅,用手轻抚,即显平整,十分利于案头临习之用。
“馆藏国宝墨迹”精选了历代名家墨迹。浏览总目,不难发现,该系列现已出版的两辑中,以明清书家作品为主,而以明代作者居多。此或可见编者之用心:中国书法艺术肇始于先秦、两汉,发扬于晋、唐,成熟于宋以降。明代则是书法史上流派纷呈、书学思想由早期到晚期发生巨大转变的朝代。明早期书法承宋、元之余韵,守晋、唐之家法,如当时的“三宋二沈”及吴门书家;自明中叶以来,书风为之一变,许多书家不再斤斤计较于点画精到,而是注重笔墨情趣、宣泄情感,代表书家如董其昌、王铎、黄道周等。我们通常认为,一个时代的书风应该是有较大的相似性。而在一个王朝之中,书法面目多变、前后不同时期书风形成很大反差的明王朝,也许绝无仅有。编者以一个王朝的名家法帖为主,从早期到晚期,遴选了书家部分代表作品,展现了大明王朝前后不同时期书风的递变过程,编者“偏师独出”的想法,于此可见一斑。
其次,“馆藏国宝墨迹”汇聚了书家许多精品力作。笔者粗略过目,董其昌达九种之多,文徵明八种,王铎四种,祝允明、唐寅、王宠各二种,其余书家皆为一册。然而,仔细翻阅,又可发现编者按地域、风格、流派等进行了分类整理,有助于学习者对各个派别做深入的了解。
明代的书学兴起于江南,而苏州又是江南一个文化经济高度发达的中心地区,名流辈出,涌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著名者有文徵明、祝允明、王宠、唐寅、陈道复等。史称“吴门书家”。吴门书家作为一个群体,其书风有着尊重传统的特点,这些书家十分重视临摹古代名迹,同时又性格鲜明、风格各异,因此在明代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有“天下书法归吾吴”之说。
明代中期以后,吴门书派式微,继而近邻松江书派崛起。董其昌作为明中后期的松江华亭派主盟,他的书法不食人间烟火,为世人称道。丛帖中汇集了《濬路马湖记》、《昼锦堂记》、《秋兴赋》、《乐毅论》等美文名篇。还收入了《墨禅轩说》、《自题临古》、《闲窗画论》等书画理论及临摹的书作,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晚明时期,书风日趋放宕,代表书家如王铎、傅山等。丛帖中选录了两位大家的部分代表书作。其中,王铎的《王维诗》和《临圣教序》让笔者眼前为之一亮。《王维诗》选了三种帖,合为一本,其一为王铎不多见的楷书,其二为他临的阁帖,其三为题画跋语。王铎楷书有颜柳之风,此卷书于极不易书写的绫卷上,王铎在卷后题跋说,他没有见过董其昌在绫上书写楷书,或许,他认为董没有能力在绫上书写楷书,可见他的自负如此。史书记载他临摹阁帖十分专注并且一生不辍。这里刊出的临本,在实临、意临之间,题画跋语是他自画自题,实乃他心手双畅之作,真情流露。《临圣教序》则让人叹服于王铎对王羲之行书的把握精准,一丝不苟。
入清以来,碑学大盛,邓石如一出,篆隶中兴,大开方便之门,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承其余绪,各具风流。丛帖中所选的邓石如《白氏草堂记》、吴让之《崔子玉座右铭》、赵之谦《许氏说文叙》、吴昌硕《临石鼓文》均为四家的精品力作。他们以截然不同的书写方式来诠释对篆书的理解,不知后学者作何感想?碑刻拓墨,兴于唐,盛于宋。有清以来,一纸佳拓,更是珍若球图。“历代拓本精华”丛帖庋集了国内外收藏的优秀拓本,包罗了自汉、魏、晋、南北朝、唐、宋以来的历代名碑。
编者选本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例如有些法帖,编者将不同版本集于一册,以便学书者参照对比。《锺繇法帖》既是一例:此册收入锺繇两种版本的《宣示表》,一为潘刻淳化阁本,一为大观本,两者一瘦一粗,学者可自辨。
二王书迹,流传有序的十分稀少,所以好的拓本就显珍贵了,世传以淳化、大观等帖为最古,这里遴选了二王尺牍著名者并以墨迹一起刊出。
以往碑帖的出版,一般原碑完整印出,题跋较少出现,这对于那些喜爱碑帖的读者来说,是不能尽兴的。而这套“历代拓本精华”的好处在于,编者把名家题跋列于帖后,为研究碑版的流传及版本的优劣提供了法门。
要把历代那些浩如烟海的字帖筛选出来供人临习,选家首先要具备眼力,这或许不足为奇。因为,经过历史的沉淀,那些优秀的碑帖犹如经过层层选拔,已经呈献给我们了。但是,如何在这些宝藏中,梳理出它们之间的文脉及传承关系,这就是编者见识及功力的体现,而不仅仅是做出一本本的碑帖这么简单了,我想这里应该有许多可以做的课题。同时,如何让那些“养在深宫人不识”的“闺秀”们展现于普通大众之间,这些都是出版者应该尽力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