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20528/newgx4fc2b575-5340453.shtml
核心提示: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书籍作为承袭文化、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改朝换代、天灾人祸后,许多珍本古书如今已成稀有之物。广西偏处西南边陲,远离国家政治文化中心,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献、著作可谓凤毛麟角,而源出八桂的传世孤本更是稀罕至极。近日,由柳州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系统整理的《东溪日谈录》和《百景诗笺》成书出版,使两部久佚不传的孤本古籍得以批量重刊,在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为柳州建设广西文化强市增添了颇具分量的竞争筹码。
《东溪日谈录》
乡贤著述珍本刊印
此次由柳州地志办整理出版的明代古籍《东溪日谈录》,是广西历史上的第一部理学专著,也是惟一一部收录于《四库全书》的柳州乡贤著述。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出版的《东溪日谈录》除有《四库全书》收录的抄本外,还首次影印刊行了该书嘉靖刻本的传世孤本。
提到《东溪日谈录》,熟悉柳州历史的人马上就会想到他的作者——明代“柳州八贤”之一的周琦。周琦字廷玺,号东溪,生于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卒年约在弘治十三年(1500年)前后,享年59岁。他一生著述颇丰富,有《东溪日谈录》、《自斋行要》、《史异》等,但流传至今的,只有《东溪日谈录》一种。
周琦21岁参加广西全省乡试就科场告捷,获取了“举人”功名。但在中举后,他没有继续赴京应考,谋求更高功名,也放弃了直接选官任职、踏入仕途的机会,而是退隐林下,如苏武在匈奴之年,“非儒不接,非道不谈,惟体验万物之性,以会经传之旨”。直到19年后,周琦“始考春官(指京城会试)”,才金榜题名成为进士,从此踏入仕途,先后担任过南京户部员外郎、郎中等职务。
周琦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哲学——理学的分析研究,曾师从理学名家阎禹锡门下,开创了柳州文人的一代学风。曾纂辑过《柳州志》的明代象州文人吕景蒙认为,在“老市长”柳宗元的遗泽影响下,柳州(包括今来宾市及南宁市的宾阳、上林等县)人懂得了“词章之学”,而周琦所研究的,则是更为深奥的“儒者之学”,如果柳州人能像尊崇柳宗元那样,以周琦的理学精髓作为标杆,“持之以往……又何圣贤之不可至,何事业之不可成哉?”
据了解,浓缩周琦理学思想的《东溪日谈录》共分18卷,属子部儒家类著作。全书分性道、理气、祭祀、学术、出处、物理、经传、著述、史系、儒正、文词、异端、僻异等十三谈,涉及面甚广,足见作者博学精思。《东溪日谈录》于弘治八年(1495年)完稿后,作者并未付梓刊刻,仅以抄本流传。直到38年后,吕景蒙从理学名家湛若水处得到抄本并整理付刊,这部著作才得以正式出版。不过,嘉靖十六年(1537年)刊印的《东溪日谈录》刻本,在经历明清之交的战乱后,到清代乾隆年间已经散失殆尽——当时在编纂《四库全书》时,各地官员奉旨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历代图书,但最终访求到的《东溪日谈录》只是一部根据刻本传录的手抄本,可见该书原始刻本的稀有程度。
近年,柳州市地志办在进行地方文献调查时,发现《东溪日谈录》嘉靖刻本并未失传,其存世孤本的前13卷藏于吉林省图书馆,尽管并非全帙“足本”,但这部《东溪日谈录》嘉靖刻本已堪称弥足珍贵。而且,在与《四库全书》所收抄本进行比较后,研究人员还发现,两个版本从内容到文字都存在互异之处,找到嘉靖刻本,为校正抄本中的错讹之处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参考。
鉴于《东溪日谈录》在明代理学著作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以及作为地方文献的重要价值,柳州市地志办此次将该书的两个版本一同列入《柳州乡贤著述影印丛刊》,汇编刊印后批量出版,为文化柳州的建设记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百景诗笺》
古雅笺谱影印再版
古代文人雅士间诗文唱和、书信往来,所用的笺纸上往往刻印着精美的图饰和诗画。作为中国特有的文房用品,集合成册的雅致笺纸被称为笺谱,其中最著名的,远者有明代吴发祥的《萝轩变古笺谱》和胡正言的《十竹斋笺谱》,近者也有清末天津文美斋印制发行的《百花诗笺》,以及民国时期鲁迅、郑振铎合作编选出版的《北平笺谱》。
1000多年来,笺谱的源流和变迁清晰地折射出中国造纸和印刷技术的发展、版画艺术的兴革,以及诗文创作的成果、文人生活的品味等诸多内容,其重要的艺术价值、文献价值不言而喻。但在岭南地区,历史上由广西文人绘印的笺谱却极少见于馆藏著录,遗存至今的相关实物更是片纸难求。
柳州市地志办近期影印出版的《百景诗笺》是广西画家陈瀛藻于同治九年(1870年)绘制,配以友人孙枟诗作的一部珍贵笺谱,堪称岭南笺谱绘制出版的重要物证。这部笺谱既不见于《广西地方史志文献联合目录》等地方文献的馆藏著录,也未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地,直到几年前,研究人员才在民间发现了它的踪迹,这也是迄今已知的惟一一册存世孤品。
据了解,柳州市地志办近年收集到的这册旧式原装《百景诗笺》以宣纸印制,全册50页共100面,笺谱百图绘百景,配百诗,虽是单页单色,但不同的笺面却分别用朱、紫、绿3种颜色印制,色彩历久而若新,墨色之佳,令人眩目称奇。笺谱出版迄今约有140年,偶有轻微虫蛀,但基本没有伤及画面,让研究人员颇感庆幸。
《百景诗笺》既无序跋,亦无牌记,但笺页中的诗画题识,却为研究人员确定绘制者和刊印时间,并最终揭开这部孤本笺谱的身世之谜提供了准确无误的历史信息。
据介绍,《百景诗笺》的诗作者孙枟是河北遵化人,清代同治年间,其父孙汝霖南来广西,先后在灵川、临桂、岑溪、苍梧、贵县(现已改为贵港)等地担任地方官,孙枟亦随同前来,多年间辗转于广西各地。而《百景诗笺》的画作者则是广西桂林籍画家陈瀛藻,其山水画“苍润秀逸”,知名于时。同治九年(1870年)初春,孙、陈两人在梧州相识并订交,孙枟传示所作“意园百咏”诗,而陈瀛藻则按照诗稿意境,一一配上图画。根据相关文献记载,研究人员还考证出《百景诗笺》是在同治十年(1871年)五月之前,由孙枟主理刻制的。
鲁迅先生当年在《北平笺谱》序中曾说过“文翰之术将更,则笺素之道随尽”这样的话,而时至今日,传统彩笺与现实的生活趣味更是久已疏离。在强调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势下,对存世笺谱古籍的挖掘和保护日益显现出积极的意义,柳州地志办此次将孤本《百景诗笺》影印再版,为柳州乃至广西的文化建设留下一抹馨香,堪称雅意流芳之举。
据柳州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吴玛霞介绍,《百景诗笺》影印本的所有笺页都采用宣纸印刷,版图及册装开本均依照原刻本的规格和形式,书衣和函册也相应采用传统式样,严格按照故貌印刷出版。此外,书中还辑入了陈瀛藻绘制的“苍梧八景图”,兼具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该书的再版重印,处处体现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珍视与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