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http://www.chuban.cc/cbsd/201205/t20120516_108661.html
中国传统文化启蒙精华读本——《蒙学十三经》新书发布会近日举行。该书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张圣洁主编,十余位古籍整理专家、古典文献学者及优秀教师精心结撰。该书不久前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蒙学归来 百书争锋
蒙学,也叫“蒙馆”。《辞海》的解释是:“中国旧时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伦理道德教育。宋代以后教材一般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求》、《四书》等。没有固定年限。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
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中对国人影响最大、最深、最长久的,除了官方所倡导的儒家正统经典外,就是这类普通的蒙学读物了。但那些儒家的高文典册,一般人很难学习理解;而蒙学读物则把那些艰深难懂的高头讲章用通俗押韵的语言表述出来,并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态,易学易懂,易诵易记,更直观、更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正因为如此,在普通民众中,其流传甚至比儒家经典还要广远,还要深入人心。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的不断升温,各地应时出版的蒙学读物就有上百种。但不尽如人意的是,一些出版单位往往在装帧设计上下功夫较多,而在内容的处理上重视不够,乃至读物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正文错讹、标音不准、引文不确、注释粗疏、译文生硬等瑕疵。
市场需求 重在质量
清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华书局原总编辑傅璇琮认为,蒙学“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不太受重视”,并非无稽之谈。因为蒙学读物百年以来始终处在“大家不愿(或不屑,或无暇)做,小家做不来”的尴尬局面中。然而在古代社会,对于启蒙教育的重视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试看那些蒙学经典教材,无不出自文章大家、学界巨擘之手。
比如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世传为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所著。王应麟为学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其著作甚多且学术价值甚高,其中《玉海》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困学纪闻》是集合其经史研究的大量成果的笔记类的著作,《汉制考》为历史著作,《通鉴地理通释》是历史地理学的著作。他不但是当时的大学问家,而且是杰出的儿童启蒙教育家,据《宋史?艺文志》记载,他写了很多蒙学读物,如《小学讽咏》、《蒙训》、《小学绀珠》、《姓氏急就篇》等。明朝的文学家、吏部尚书赵南星和清朝学者王相均为《三字经》作注。民国初年,国学大师章太炎“重为修订,所增入者三之一,更定者亦有百之三四”。
然而世易时移,以近一个世纪的文化教育历史来看,20世纪初期鼎革之际,西学东渐,新潮流行,传统蒙学因其教学形式的不合时宜,被摈弃在社会教育的大门之外,长期冷落一隅,无人问津。近年来,国学热的兴起,对传统文化的日渐重视,使得蒙学这一独具特色的古代教育方式慢慢被人们发现、研究、继承,蒙学教材的整理出版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不过,由于市场因素的制约,不少教材出版仓促,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标音不准甚至没有标音、解释简陋甚至错讹、校对粗劣、引文失查、史实不确乃至臆改典故等瑕疵,不但不符合国家出版规定,也对读者不负责任。面对这样的局面,亟需一套选材精当、质量上乘的读物,不惟满足市场需求,亦且尊重传统,矫正视听。
和其他蒙学读本相比,《蒙学十三经》的特点有六个:第一,甄选经典教材。第二,正音以便诵读。第三,详注以释疑惑。第四,精译以通文义。第五,审核以正误讹。第六,正文使用专名号。此外,《蒙学十三经》的编纂者还注意作好篇目简介、内容提要,保留《千字文》“千字千姿”的文本特征,严格按照古籍整理的一般原则和国家现行语言文字规范处理正文和引文,并狠抓校对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失校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