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http://www.bookdao.com/topic/19/#answer2087
在国家加大对重大出版项目的引导和资金扶持背景下,出版机构何响应国家文化大发展的政策要求,做好重大项目出版工作,成为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出版机构如何进行资源整合、更有效地组织重大出版项目的立项和资金申请,如何开展重大项目出版工程的管理和后期宣传推广工作,这些问题的讨论和情况交流,不仅可以展示出版机构新时期的重大出版工程面貌,还有助于出版机构交流经验分享成功之道。
Q1:近期推出了哪些重大出版项目?
Q2:现阶段操作和正在申请的重大出版项目侧重于哪些类型?
Q3:正在操作的重大出版项目在资金等方面得到了哪些支持?
Q4:重大出版工程的立项和资金申请,哪些环节的工作最重要?
Q5:怎样对重大出版工程项目进行高效优质的管理?
Q6:怎样对重大出版工程项目进行宣传和推广?
精华提炼
重大出版工程通常投资巨大,需要调动丰富的出版资源,大规模组织有影响力的作者、译者,培养锻炼过硬的编、印、发队伍等。重大出版工程的建设,是提升出版社的社会影响、品牌形象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重大出版工程立项和资金申请方面,出版机构越来越重视多维度挖掘和表达项目的价值,严把文本关;在重大出版工程项目管理上,不少出版机构形成了有效的运作机制,组成分工明确的团队、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最大可能的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对项目实施的进度、编写和印制质量及资金使用进行精细管理。
中华书局总编辑 徐俊
A1:国家出版基金实施以来,每年中华书局都有重大出版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已经出版的有《顾颉刚全集》(全62册)、《中华民国史》(全36册)等,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受到了广泛好评。
A2:现阶段操作的重大项目以古代文献整理和重点学术著作为主,已经立项的年度项目有《马王堆简帛文献集成》、《全元诗》、《龙泉司法档案选编》、《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等,另外重大委托项目还有两项:一是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另一项是《中华大藏经续编》的编纂。
中华书局以古籍整理和学术专著的出版为主业,始终坚持挺拔主业,做大做强古代文献典籍的整理工作。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形势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要重视文献整理工作。中华书局的古籍整理出版,一直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和国家古籍补贴的支持,在书局也是作为一个独立板块管理,对从事古籍整理项目、参与重大项目的编辑有单独的考核体系,给他们充足的工作空间,让他们能够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做好典籍整理工作,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整理版本。近几年,书局加大了古籍整理编辑的引进,充实古籍编辑队伍,让真正爱好文献与典籍整理的同道有了用武之地,形成了宽松的学习交流氛围,非常有利于整个板块的组约稿和编辑加工工作。
A3:中华书局连续四年获得立项的国家出版基金年度项目6项,长期项目2项都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的重点资金支持,对于这些大型和特大型项目的正常运转尤为重要。出版行业是微利行业,而重大项目的出版往往需要较长的出版周期,需要投入超出常规的人力和物力,才有可能出版高品质的产品。以国家出版基金为代表的项目资金,对于保障重要项目的运作,尤其是对于古代典籍的整理、稀见文书的整理等工作非常重要。这些项目由于市场需求小,印数低,很难取得经济效益。项目资金的有力支持,从具体层面看,是保障了项目的实施,从宏观层面看,是为保存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符合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资金保障对重点项目的开展,其实不只体现在项目本身。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最深的是,对项目出版单位、参与的学术机构,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出版社核心品牌形成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是大项目的带动作用。
另外,国家出版基金严格的管理评审制度,也对项目的实施有很好的推动和监督的作用,尤其表现在出版质量和时间进度方面。
A4:重大出版工程的立项和资金申请,前期准备工作最为重要。举例来说,2012年度,我局《龙泉司法档案选编》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这与前期细致的准备工作密不可分。《龙泉司法档案选编》是我们跟踪了多年的项目,从前期发现,到洽谈合作、扫描整理,我们了解整个工作的流程,这对我们判断项目的价值尤为重要。按照国家出版基金办公室的要求,我们在申报之前准备了样稿、推荐意见等必备文件,并对项目做了详细介绍,包括档案保存现状、基本内容、学术价值、出版计划与进度、整理出版的主要环节以及关于经费使用的说明等。详细的资料准备为我们的项目申报提供了基本条件。
A5:重大出版工程的管理我们一直在摸索中,局领导分工主管、部门责任落实到人,特别强调“过程管理”,保证质量和进度,逐渐形成了一些制度。2011年《中华民国史》(全36册)的顺利出版,就是得益于大项目管理制度的有效运作。《中华民国史》总计约2100万字,项目要求2011年9月结项,而书局也希望赶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之前完成出版,因此时间非常紧迫。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了大项目管理制度,排定时间表,建立每两周一次的大项目例会制度,确定项目协调人,分工负责,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调动其他编辑、校对人员共同参与工作,形成合力。由于书稿量大,情况复杂,编辑编定了“《中华民国史》基本体例及校对注意事项”,并不断增补新内容,保证参与人员在统一标准下审读书稿。在项目后期,我们集中作者与编辑一起,进行全面的统稿定稿工作,保证了项目的质量。《中华民国史》在结项评审中获得优秀。大项目的实施时间较长,编辑同志都能够任劳任怨,不计报酬,书局为奖励大项目参与人员的奉献精神,提前发放了部分项目奖金。
A6:还是以《中华民国史》为例。《中华民国史》出版以后,召开了两个出版座谈会,一个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术报告厅举行,另一个是利用复旦大学召开“民国人物的再研究与再评价”学术研讨会的机会举行。
座谈会之后,媒体争相对这一重要项目进行了报道。2011年9月13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对本书后期主要负责人汪朝光先生的专访,将近一个版的篇幅,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搜狐网、新浪网、凤凰网都曾放在首页推荐,之后各大媒体以各种形式改头换面,可以说是疯狂转载,《中华民国史》的出版引起了超乎想象的关注。国内外有多家媒体要求对这本书进行采访,包括新华社、中新社、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深圳晚报、文汇报、东方早报、北京日报、新京报、中华读书报、文汇报、人民网,等等,都是影响力一流的报纸和网络。台湾、香港的媒体给与的关注也超过以往任何一本学术著作。作者方也积极配合各种宣传活动,先后接受访问的主要有:汪朝光、金以林、耿云志、杨天石、罗志田、吴景平、章百家、陈铮等,都是近代史学界一流的学者。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深圳晚报专门拿出四个版面对《中华民国史》的出版做了报道,书局外网有转载,内容涵盖作者、内容、出版社几个层次,给出专门一个版介绍出版过程和编辑工作,题目是:“一个出版社与一部民国史”,这在我们出版史是比较少见的,可以作为我们对外宣传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中华民国史》的宣传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大众媒体的宣传;第二个层次是专访、访谈等深入报道;第三个层次是关于图书内容的书评笔谈等深入报道。《中华民国史》的成功出版和宣传,提升了中华书局的品牌,接续了我们与近代史学术界的关系,并且带来后续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