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本报记者 路艳霞
在位于文津街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书香人淡自庄严周叔弢自庄严堪善本古籍展”正在展出,著名古籍文物收藏家周叔弢捐赠给国家图书馆的珍贵善本古籍静卧在展柜中,近百种珍品让观者感受到淡泊从容的庄严之美。该展将于5月31日结束。
60年前700余种珍贵古籍捐国图
此次展览包括“弢翁生平”和“善本撷英”两部分,共分为六个单元:生平简介、藏书概况、天下公物、承继黄杨、宋元珍要、鉴藏异趣。展示了周叔弢“自庄严堪”所藏近百种善本古籍,配合照片、档案、影音资料,让观者领略周叔弢先生爱书、读书、聚书、惜书、捐书之风范,体会周叔弢于书之真知笃好、为人之淡泊从容、自得庄严圆满之境界。
周叔弢(1891-1984)是著名古籍文物收藏家、爱国的民族实业家,曾任天津市副市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受家庭熏陶和影响,周叔弢16岁开始了购书藏书。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员程有庆说,周叔弢1917年因买到清代皇家书库“天禄琳琅”旧藏的宋本《寒山子诗》,便定书斋名为“拾寒堂”,后改作“寒在堂”,但他最常使用的藏书室名是据《楞严经》“佛庄严,我自庄严”之义取名的“自庄严堪”(堪:义同龛)。“常年的收藏下来,周叔弢也与书结下不解之缘,藏书4万余册,宋元旧本,明清佳印,琳琅满目。”程有庆说。
此次展览独具特别的纪念意义。1952年,周叔弢将其数十年精心收藏的715种2672册珍贵善本古籍全部无偿捐献给北京图书馆(即今国家图书馆)。据程有庆介绍,“其中有宋刊本70余部、元刊本40余部,明清刻本、抄本600余部。”而举办此次展览,距离上世纪的捐赠正好是60年。
每一部珍贵古籍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此次展览有不少鲜见的刻本、文集、校本。其中有曾藏宋代宫廷的宋周必大刻本《文苑英华》,明代内府抄本《永乐大典》,清黄丕烈、杨氏海源阁曾经宝藏的“两陶集”、“两梅集”、“双南华”、“词集双璧”,传世甚罕的宋蜀刻本唐人文集《王摩诘文集》,明唐寅校本《墨庄漫录》,清高宗题诗的明活字本《鹖冠子解》等。
每一部珍贵古籍背后都有一个曲折的故事。此次与观众见面的宋周必大刻本《文苑英华》,原书1000卷,每10卷装一册,共100册。此本刊印精美,传世孤罕,今仅残存15册。程有庆说:“除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一册外,国家图书馆藏13册,其中即有周先生旧藏一册。”
关于《文苑英华》的价值,程有庆说:“1995年,民国藏书家陈澄中后人曾将家中旧藏一册自海外持回,置于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拍卖,为一新加坡人以143万元购去。”他认为,此书重要之处,在于它是宋代蝴蝶原装,每册封面副叶左下有“景定元年某月日装背臣王润照管讫”木记一行。书中钤宋代“缉熙殿书籍印”、“内殿文玺”、“御府图书”等印,旧属宋代宫廷藏书,可谓珍贵至极。
另据程有庆介绍,宋蜀刻本唐人文集传世甚稀,其中11行本王维著《王摩诘文集》,向称北宋刊本,旧经明代项墨林所藏,且有顾广圻亲笔题跋。周叔弢颇费周折才藏得该书。“1982年,92岁高龄的周叔弢先生见此书影印本,兴奋异常,当即写下一篇题跋,其中写道:‘今见此影本,如晤故人,数十年前光景恍然在目。国家重视文物,化身千百,佳惠士林,可为此书庆,我一人欣然欢呼,乌足以尽之。
很早就想把藏书捐给国家
周叔弢的高风亮节和爱国精神,也通过其藏书得以充分体现。《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永乐6年,可谓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原书22877卷,11095册,收录有很多今已失传的珍贵文献。此书历经沧桑,原本早已不知踪迹;而明嘉靖年间内府所抄副本,很多毁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时,幸存于世的仅约400册,虽属残鳞片羽,但可谓珍罕至极。据程有庆介绍,1951年8月,周叔弢先生向国家图书馆捐献一册明嘉靖内府抄本《永乐大典》,曾写道:“珠还合浦,化私为公,此亦中国人民应尽之责也。”
关于周叔弢毅然将宝贝捐赠国家图书馆之举,周叔弢之子周景良说:“父亲不止一次地对我说,中国历代收藏家没有保全过四代的,至多藏书四代以后就散失了。他确实担心他的收藏在未来的命运。因此很早就形成了最后藏书要捐给国家的想法。”在周景良看来,让他父亲欣慰的是,这批善本进入了最坚固、有温度和湿度等各种条件调节控制的书库,“这种条件是任何私人场所办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