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世界读书日 去南京城淘旧书 发布时间:2012-4-24 13:52:02   作者:徐兢薛玲  

 http://travel.taiwan.cn/travelnews/201204/t20120423_2448473.htm 

【点睛】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历代的读书氛围都很浓厚,很多文化名人都曾在南京读书、求学;正是由于读书、爱书人很多,南京的私家藏书风气自六朝至今一直很兴盛;同时,夫子庙、朝天宫等地历来是淘书一族的乐园,在国内古旧书交易市场颇有名气。随着时代发展和城市建设,南京城里淘书的地方越来越少,前人读书、藏书的地方也渐渐被淡忘。读书日前夕,记者分头探访了南京的淘书地、读书处、藏书楼,为你讲述有关读书的故事。

惜阴书院旧址静谧而整洁,现在是江苏省文化厅的办公之所。 刘浏

南京藏书家,学者薛冰

【淘书地】

这份“南京古旧书店地图”,去淘书时就带上吧

旧时读书人大多爱逛旧书摊,那份乐趣大有鉴赏家之入古董铺,徘徊流连,乐而忘返。南京历史上的旧书市场很繁荣,太平南路的花牌楼、朝天宫的鬼市,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可是,如今的古旧书业似乎成为“冷门”,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现在南京哪里还可以淘旧书?南京著名藏书家薛冰先生日前向读者推荐了自己最喜爱的几个淘书地。

古籍书店上还有“中华书局”字样 

 

古籍书店

线装书曾对折卖,顾客每人抢几摞

特色:南京现存最老旧书店,有不少线装书地点:太平南路杨公井

在南京的淘书爱好者当中,提起古籍书店没有不知道的。古籍书店的前身是清宣统年间开在夫子庙状元境的萃文书局,当时在南京就赫赫有名,是夫子庙规模最大的古籍书店。这家老字号书店几经周折后,1962年才在太平南路站稳脚跟。两年前一场大修后,古籍书店恢复了1936年的原貌。

22日,记者来到杨公井附近的古籍书店。店门口“中华书局”的石制门额,青灰色的外墙,古朴风格的建筑风格显得与众不同。

踏上古籍书店的红木楼梯,阵阵书香迎面扑来。二楼经营线装书及特价书,大厅开架陈列的古旧书价格从十几块到几百块不等。而“好东西”藏在里间一个挂着“耕砚斋”牌匾的屋子里。线装书、民国旧平装、碑帖拓本等被锁在玻璃书柜里,黄色的纸张诉说着沧桑。古书明码标价,《黄帝甲乙经》六册4500元、《古文观止》六册3000元、《康熙字典》两册1400元。

古籍书店总经理王祝新对记者介绍道,古籍书店最初主营历代雕版、活字版、铅、石、影印本等,在全国享有知名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可以说是‘门庭若市’。”“有一次,我们从北京进了一批线装书,对折销售,得到信息的读者每人抢了几摞,排队几十米,跟不要钱一样。”他笑着说。

2000年以后,书店生意逐渐冷清。“一方面因为珍贵古籍少了,外面几乎收不到好书,货源匮乏。”他介绍,店内有部分库存古籍,不乏珍品,但卖一本少一本,舍不得卖。镇店之宝是孤本《江宁县志》,世上仅此一本,绝对举世无双,至于它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堪称无价之宝,“哪个书库我都不能告诉你”,任何人都不外借。

薛冰点评:在江苏省内,我喜欢逛三个城市的古籍书店,依次是南京、苏州和扬州。南京古籍书店,不愧是老字号,我曾淘到过不少被“捡漏”的好书。  

建议提供古籍影印本

薛冰分析认为,从大趋势上看,古旧书来源越来越枯竭,而从2005年之后涌现出了大批投资古旧书的人。可是一些有钱人把书买回去锁在保险箱里,真正要买书看书的人却买不起。“书籍本身价值回归不完全是坏事,长期以来,相比于古玩、字画,古籍价位一直非常低,而古旧书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要远远大于一幅字画。”薛冰说。

“我不反对把古旧书籍当成投资品,但希望有个办法来解决‘真正需要古籍的人却买不起’这一问题。”薛冰建议说,希望书的拥有者提供影印本,让有需要的人有偿使用,“你的东西还是你的,不要束之高阁。”

读书处

龙蟠里9号曾是书院和图书馆 张謇和鲁迅都在这里读过书

人文荟萃的南京城,清末民初仍有钟山书院、惜阴书院等多家书院,吸引了各地的人来读书求学。其中,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就曾在惜阴书院读书。惜阴书院成为江南图书馆后,鲁迅先生也曾在此读书。记者日前探访惜阴书院旧址,追忆当年的名人在此苦读的情景。

1838年,陶澍主持建惜阴书院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两江总督陶澍希望为国、为民做一些实在的事,决定办书院,培养人才。书院盖好后,陶澍从《东晋·陶侃传》,“大禹圣人,犹惜寸阴,吾辈当惜分阴。”得到灵感,为书院取名惜阴书院。

同治十三年(1874),21岁的张謇来到南京,在发审局做秘书工作。当年,张謇以第一名考取惜阴书院,进入书院读书。直至光绪二年(1876)五月,才离开惜阴书院。

1907年,这里成为江南图书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深感名都巨埠没有“人类益智,增进文明”的图书馆,即向光绪皇帝奏议,呈请在惜阴书院原址兴建江南图书馆。端方奏折得到了光绪的批准,于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在1907年正式诞生,1910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我国最早的大型公共图书馆。

1912年2月下旬,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从绍兴到南京任教育部部员,空暇时,鲁迅便会与好友许寿裳同访龙蟠里江南图书馆,研读中国古代史书与传奇。

如今,省文化厅在这里办公

辛亥革命后,江南图书馆几经更名,建国后便定名为南京图书馆古籍部。南图新馆落成后,古籍部迁出,这里成为江苏省文化厅的办公地。

记者日前前往这个位于龙蟠里9号的大院探访。这里有四进房子,前两进为新建,后两进便是惜阴书院旧址。呈长方形的大院内静谧而整洁,两棵百年银杏枝繁叶茂,生机勃勃。银杏树后便是经过翻修的陶风楼,朱红色的两层大楼依旧古朴典雅,站在楼前仿若时光倒流,连呼吸都平缓下来,令人顿生追慕先贤之雅思。

“看到那块石碑了吗?”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在距离银杏树不远处的花圃中,找到了一块写有“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惜阴书院旧址”的石碑。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因为白蚁严重,1963年陶风楼重建,为二层中式钢混结构楼房。

穿过陶风楼的走廊,便是陶风楼的二进,回廊、雕窗依然是鲜亮的朱红色,与院中的一抹新绿相映成趣。在走廊处,有陶风楼的简介与旧影,以及历代名人在这里读书的往事。

这些名人读书处,你知道吗?

周处读书台

在南京城东南角的老虎头44号,有一处耸立着的石台,就是“周处读书台”。实际上,它原是周处(字子隐,240-297,今江苏宜兴人)担任吴国东观丞时的堂宅,名唤“子隐堂”。

周处年轻时欺凌乡里,与恶虎、孽蟒并称三害。周后经宜兴太守王浚开导,改恶从善,在灭虎斩蟒后便来此潜心读书,成了有用之材。

昭明太子读书台

昭明是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的谥号。萧统因主持编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代文章总集《文选》而名传千古。南京有两处昭明读书台。史载,钟山上梁武帝建有一座“大敬爱寺”,萧统曾在寺内读书,现遗迹无存。江宁湖熟也有一座昭明读书台。

2005年,中山陵园管理局在梅花谷开挖80亩燕雀湖,湖畔建三间歇山顶廊柱式建筑,名为“台想昭明”,以纪念这位昭明太子。

王安石读书处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紫金山定林山庄内的读书处昭文斋2008年修复开放。该读书处占地约5000平方米,整体建筑为宋代风格,周围由来自书法名家书写的王安石50首诗碑廊环绕。

藏书楼

甘熙宅第有座津逮楼,曾是“金陵第一藏书楼”

最多时藏书16万册,一度毁于战火,5年前重建

明清两代,南京的私家藏书之风颇盛,尤以甘熙宅第中的“津逮楼”为最,这座南京历史上最大的私人藏书楼,为金陵藏书史留下浓墨一笔。

“津逮”意为“求知入门之路”

津逮楼系甘熙之父甘福所筑,落成于1832年。为何取名津逮楼呢?据考证,津逮典出《水经注·河水》:“河北有层山,其下岩层峭壁,岸无阶,悬岩之中多石室是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上罕有津达者,因谓之积书岩。”“津逮”意指求知的入门之路。

大量图书毁于太平天国战火

甘福去世后,津逮楼藏书皆传于甘熙。甘熙也是嗜书之人,还爱搜罗金石彝鼎。津逮楼最多时藏书达16万册,其中不乏宋、元两代的善本。除了楼上的藏书外,津逮楼的一楼还陈列着大批青铜器。

1853年,太平天国的战火殃及南京,只存在了21年的津逮楼毁于兵火,大量藏书化为灰烬。

搬家时曾遗失“金石录”

津逮楼虽毁于兵火,但散落在各房中的遗书仍具一定规模。1951年夏天,甘氏后人陆续从居住了近一个半世纪的祖宅中迁出。搬迁之时一片忙乱,进出人等中混有不少书贩。这些人往往趁人不备上楼翻找。这时,发生了一件轰动学术界的事: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心血之作,完整无缺的三十卷宋版“金石录”,竟在忙乱中近于被“窃”。后历经波折,“金石录”由郑振铎转交北京图书馆成为“国宝”。

5年前在原址复建津逮楼

记者日前在甘熙宅第探访时看到,在后花园的东南角,花木掩映之中,一座坐南朝北、上下各三楹的两层小楼淡然独立,门前还有一株高大的榆树。没错,这就是2007年在原址复建而成的津逮楼,形制与宁波天一阁有些相似,门上“津逮楼”三个大字苍劲有力。

遗憾的是,复建的津逮楼里并没有藏书,而是开设了茶社。那么津逮楼的藏书现在又在哪里呢?记者采访甘熙宅第的工作人员后得知,除了一部分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另一部分则为南京图书馆所藏。

这两处藏书楼都已不存

澹园藏书楼

澹园藏书楼原位于南京同仁街,是南京传世最久的私家藏书楼建筑。其主人是明代学者焦竑(1540-1620),万历十七年的进士第一名(习称“状元”),晚年归隐南京后,著述丰富,有《澹园集》七十余卷。其藏书楼是一座坐北朝南五开间的双层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达350平方米。

澹园藏书楼俗称为“焦状元楼”,其中藏书在焦竑去世二十余年后散失。藏书楼1994年被毁。

艺风楼

南京著名藏书楼“艺风楼”在颜料坊 86号(后来是颜料坊小学),是清朝缪荃孙所建。

缪荃孙晚号艺风老人,是中国近代图书馆的鼻祖。1876年缪荃孙考中进士,先后担任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监督,为南北两大图书馆的创建者之一。

他在南京14年,在颜料坊建的“艺风楼”保护了大量古籍、古董。后来艺风楼被拆,这些图书分别为上海和北京的图书馆所得。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