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http://news.hexun.com/2012-04-23/140676861.html
【本期主角】
黄正仪复旦大学古籍修复员1983年开始从事古籍修理工作1992年进入复旦大学图书馆20年间在复旦修复古籍万余册
东方网4月23日消息:据《东方早报(博客,微博)》报道,她有一双温柔而灵巧的手,每天伴着一册册的古籍,细心地修补,让古籍从破损和虫蛀的“病人”变为重洗梳洗打扮整齐的“美人”。
修补古籍,复杂点要经过20道以上的工序,每天修复七到八页,每年修复450册,如此年复一年。30年过去了,在泛黄的书页中,翻动着历史的印记,也翻去了她的青春,从风华正茂到华发渐生,她就这样平淡而幸福地和书一起慢慢变老。
黄正仪,现年57岁,复旦大学古籍修复员,20多岁就在图书馆工作,从1983年起在浙江专职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后随丈夫到上海,1992年进入复旦大学图书馆,一直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在复旦20年间已修复古籍万余册。
她和书的一生缘
因为爱书所以“修书”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尽管有人认为生活中的书香越来越少,但在我们身边,读书爱书护书的仍不乏其人,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员黄正仪就是这么一位平凡而特别的护书人。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因为母亲的工作就是图书管理员,黄正仪从小就在图书馆长大,对书有着与生俱来的感情,“读书的人最好,做不了读书的人,就做印书的人,做不了印书的人,做个能修书的人就可以了。”黄正仪如此描述自己与书的一生缘“因为爱书所以修书。”
她和书的一生情
在乏味枯燥中感受乐趣
复旦大学有40万册的古籍,数量位居上海高校图书馆第一,需要修复的占到了一半。需要修复的古籍主要包括虫蛀、霉变、撕裂、磨损等几种,修复古籍是个技术活,需要先确定破损原因,再进行清洗、修补,有些复杂的修复工作甚至需要经过二十道以上的工序,黄正仪每天能修复七到八页古籍,每年的修复量约450册。
日复一日地修复古籍,是否会乏味和枯燥?黄正仪笑着表示:“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本完全相同的需要修复的古籍,我每天面对的挑战都是新的,在这些变化中感受着乐趣。”黄正仪还会经常在修复的过程中运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比如在修复《贞观政要》时,就使用了和同行交流时学到的甲基纤维素这样的新材料技术,这种技术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被广泛使用。
“古籍修复工作不是那么难,只要有细心和耐心,熟能生巧,但是古籍修复的措施要得当,不然就会损坏古籍。”
她和书的一生憾
古籍修复人才传承断层
古籍修复是一门手艺,人才传承存在断层,两年前黄正仪就该退休了,但是由于这个岗位找不到人顶替,复旦图书馆馆长又把她请了回来。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甚至专门向上海市教委提出申请,鉴于古籍修复工程的特殊性,希望能延聘黄正仪,后来由于政策方面的种种原因,最后黄正仪办理的是返聘手续,返聘期有多长,黄正仪说,能干得动就继续干。
目前黄正仪带着一个徒弟,是复旦的毕业生,2009年开始跟着黄正仪学习修复古籍,“这门手艺需要手把手教上个5年至10年,才能正式顶岗做起来。”
对于技术传承青黄不接的情况,黄正仪表示,由于长期不受重视,宣传不多,待遇不高、人才培养不足,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的年轻人相当少。“建议可以在中学就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在孩子们的心中撒下一颗艺术传承的种子,也许若干年后,这颗种子就能发芽,古籍修复人才断层的情况也能得到弥补。现在陶艺、茶艺很火,纸艺也应该有所传承。”
黄正仪的心愿是,让古籍修复这门手艺,后继有人,并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