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凉山正酝酿抢救彝族古籍 发布时间:2012-4-12 13:58:23   作者:何勤华  

http://sc.wenming.cn/frsc/wh/201204/t20120412_607805.html

目前,凉山正酝酿关于抢救彝族古籍工作的意见

  3月30日,凉山州语委办公室主任摩瑟磁火再次翻阅州社科联送来的《古彝文探秘》专题片拍摄方案。作为彝族古籍专家,摩瑟磁火对方案看得十分仔细。他介绍,这是彝族古籍对凉山建州60周年的一项献礼。目前,凉山州政府正酝酿关于抢救彝族古籍工作的意见,从更高层面开展彝族古籍保护与抢救工作。

  【现状】

  退化—收购管理机制不健全

  “彝族古籍大多散落民间,抢救保护刻不容缓。”凉山州语委主任贾瓦盘加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全州目前古籍藏量共有50万卷左右,其中各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收藏有400余种5652卷古籍。此外,凉山州奴隶社会博物馆、四川省彝文学校、凉山州民族研究所等也分别收藏有部分彝族古籍。

  近年来,彝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彝族古籍保管条件极差,老化、破损、虫蛀、字迹退化现象严重。此外,彝族古籍征集工作无序,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个人抢征乱征、古籍贩子随意征购、高价征购现象严重,给政府部门收集整理带来难度。

  与此同时,抢救保护彝族古籍的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凉山还没有全州统一的专业性抢救保护和研究机构,收集、整理、翻译、出版彝族古籍的专业人才匮乏,研究队伍青黄不接,特别是随着能够识读彝族古籍的老人去世,许多古籍将成为无人识读的“天书”。

  【求变】

  普查—抢救建立古籍数字库

  贾瓦盘加介绍,近年来,凉山州语委先后整理、翻译、出版了《中国彝文典籍译丛》(1-3集)、《彝文典籍系列丛书》(1-10集)等一批重要古籍,为抢救保护彝族古籍打下一定基础。

  今年,凉山州各县市将组织开展彝族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面掌握彝族民间和博物馆、档案馆、研究机构等彝族古籍保管保护等情况,对登记的古籍进行详细清点和编目整理,并依据有关标准进行定级,建立古籍综合信息录入数据库。

  贾瓦盘加告诉记者,州语委建议州政府建立 “凉山彝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彝族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与研究工作。成立研究中心后,州语委将引进相关技术,对彝族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试想,走进一个大厅,墙壁上就是与纸质经书上一样的经文,既可永久保护传承,对后代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贾瓦盘加想着未来的古籍数字库有些兴奋,通过研究中心的收集、数字化整理和研究,相信彝族古籍保护的春天不会远了。

  针对古籍贩子随意征购现象,该州将依法规范古籍市场流通和经营行为,加强对古籍征集的监管,严厉打击盗窃、走私、乱征、破坏古籍等违法犯罪活动。

  【链接】

  彝族古籍

  彝族古籍包括彝文古籍和彝族口碑古籍两大部分。

  彝文古籍的产生和形成,是彝文产生并定型之后的事情。早期的彝文古籍,主要是由彝族毕摩掌握并使用,“毕摩”是彝族祭师和彝文的主要拥有者和传播者。毕摩产生于彝族的原始宗教,是原始宗教的祭师。毕摩同彝文、彝文典籍的产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传世彝文古籍绝大多数均为手稿或转抄本,存世的彝文古籍70%以上均属国内外孤本,一旦毁损或丢失,就意味着这份古籍在地球上消失。目前每年古籍正以上千册的速度流失,大量散落民间的古籍原件不能及时收集而被毁坏流失。

  除此之外,口碑古籍自然流失也非常突出。有的民间艺人,能诵唱数万行的古歌,亦能诵唱数部长诗,但因其年老体衰去世后,口碑古籍来不及收集整理,就在地球上消失了。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