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走进“成图”库房 本报记者直击古籍修复 发布时间:2012-3-28 11:12:35   作者:成都晚报记者 何亚男 摄影 王浩儒 实习生 黄尚婓  

http://news.163.com/12/0328/04/7TLIDTBG00014AED.html 

  一座城市,总有一些标志性建筑,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和人们的情思。昨日上午,市民李先生来到成都图书馆,将自己收藏了近20年的图书借阅证,赠送给图书馆。这是他为成都图书馆送上的一份心意,今年10月20日,成都图书馆将迎来百岁生日。而本报记者也有幸进入成都图书馆古籍库房,近距离观摩高难度的古籍修复。

  捐借阅证庆百岁想当年读书不容易

  “那时候图书馆‘门槛高’,还有人办假证来借书。我这张图书证是1984年办的,还是单位开了介绍信才办到的。1993年就没有用了,一直珍藏到现在。想到今年成都图书馆一百岁了,就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图书馆。”63岁的李渝生说,这张借阅证对自己帮助实在是太大了,当时经常来图书馆查阅资料,学到了很多东西。

  成都图书馆副馆长肖平介绍,成都图书馆始建于1912年,时称四川图书馆,在当时的少城公园(现人民公园)。建馆初期,文献总量不足1万册,与如今对阅览、自修者免费无手续不同,那时只在馆内阅读不借走也需证件,对于普通读者门槛较高。成立百年,成都图书馆经历了换址更名,如今拥有了201万册图书,更有10余万册的古籍文献作为镇馆之宝。

  “将珍藏多年的借阅证送还给图书馆的市民,李先生是第一位。这个借阅证可以在图书馆的小型实物展览中展出,可供读者了解这段历史。”肖平说。

  现在读书没门槛清洁工和收荒匠也常来

  “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图书馆的规模越来越大,2003年建成的新馆占地10亩,建筑面积有2万平方米,馆内书籍有201万册。”图书馆古籍库房的白老师回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图书有限,对外开放的范围也有限。那时候来看书都是要凭证才能进馆。“当时来看小说的人比较多,也有不少成双成对的情侣来看书。现在来看书的学生比较多,老读者也很多。新图书馆开放的门槛低了,直接进来看就行了,图书馆附近的清洁工、收荒匠几乎每天都要来看书、借书。”白老师介绍。

  零距离

  百年老馆里有一群特别的“医生”

  馆藏的海量图书,现在已实现了电子借阅,但作为“镇馆之宝”的古籍,则只能到图书馆阅读。白老师向记者介绍,“成都图书馆古籍藏书有10余万册,清代古籍有7万册,很多古籍已经‘千疮百孔’了,在馆内有一群特殊的‘医生’专门修复古籍。

  在图书馆古籍库房的修复室,记者看到,技术人员薛老师正小心翼翼地摊开一册颜色焦黄的古书,上面已被蛀得千疮百孔。她手持小镊子,像拼图一般,一点一点将碎片复位、对齐。随后,她拿起毛笔,蘸点特殊的糨糊,往一个虫洞上轻轻一点,左手拿过一张与书本颜色接近的宣纸,把纸的边缘贴在虫洞上,右手食指按住,左手微微施力一扯,一片小纸就补在了虫洞上。纸片的大小、形状,居然和不规则的虫洞相差无几。在她旁边摆着一本线装书,洁净完好,可翻可看,而一个多月前,它和许多古书一样,布满虫洞、难以翻阅。

  修复人员是一群特殊的“医生”,每天用小竹片、糨糊、毛笔、小木槌、棉线等工具,将“病危”的古书修复。一部古籍的修复要经过几十道繁复的工序,而每动一页纸都得小心翼翼……薛老师告诉记者,一般破损较严重的古籍,一个修复师每天能修复一两页就算不错,破损较轻的每人每天也只能修复四五页。

  

  

  

(来源:成都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