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上图古籍“医生”:让历史与时间赛跑 发布时间:2012-3-20 16:11:44   作者:方翔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12-03/19/c_122852421.htm 

  一项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图书馆收藏的古籍中,损毁和自然老化非常严重,亟待保护。一个更加严峻的事实是,与待修复的古籍相比,修复师却少得可怜,如果一本本去修补破损古籍,需要数百年时间。在上海图书馆的历史文献中心中,就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医生”,他们每天与时间赛跑,“抢救”着不同年代的书籍。

  残存碎页片片是宝

  “古书是永远修不完的”,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张品芳说,“一般破损较严重的古籍,一个修复师每天能修复一两页就算不错了,破损较轻的每人每天也只能修复8到10页。”

  据介绍,古籍最常见的损坏问题包括虫蛀、鼠啮、霉蚀、粘连、酸化、老化等。修复时,要把古籍书页一页页拆下,然后反面朝上,用毛笔蘸上糨糊,把色泽相近、专门留下来的旧纸粘到破损部位,再把多余的边角撕下,叠好后再压平。从分页到最后装订要经过溜口、闷水、倒页、折页、钉纸捻、齐栏、修剪、打磨等二十多道工序。

  有人说,古籍修复这一行要做得久,需有“两耐”: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由于师从我国知名古籍修复专家赵嘉福,张品芳在古籍修复界已经是赫赫有名,但是如果你在百度搜索“张品芳”的名字,可能会很少发现有关她的介绍,然而在她看来,古籍修复虽然十分寂寞,而且图书馆的工资与市场上的价格也不能相比(据说市场上修复一页古籍的价格从几十元至上百元不等),但是张品芳还是依然无怨无悔的留在上图,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了徒弟们,像吕迎吉还获得了第一届上海市古籍修复技能竞赛的优胜奖。

  据张品芳介绍,修复一本书,必须要根据古籍的破损情况确定修复方案,如果修补方案不科学、修补技法不得当,都会对文献造成二次破坏。对于我们古籍修复人员来说,即使是残缺的碎片都是宝贝,张品芳说着还拿出一本刚修复好的古籍,其中第一页就是附加页,上面都是修书留存下来的碎片,“现在我们不能确定这些碎片的具体位置,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说不定后来人就可以拼接上去,所以我们不能随意的处置这些碎片。”

  整旧如旧讲究技巧

  “我们古籍修复讲究的是书籍修复前是什么样子,修复后还要保持什么样子,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是“整旧如旧”,就是使经过修复的书籍在外观上尽量保持原貌,从而保证图书的资料价值、文物价值不因修复而受损”,张品芳说,“古籍修复技术是从古代书画装裱技艺中发展分化而来,但书画修补中需要添笔等手法,但是在古籍中是不能使用的。传统修复方法主要是用纸张和糨糊手工修补、装裱,是很讲究技巧的。”

  许多人都觉得古籍修复只要手巧就可以了,但是在张品芳的眼中,古籍修复这一传统技艺正不断融入相关学科知识,逐步形成自身学科体系,最终成为一门学科。张品芳和她的徒弟吕迎吉就演示了一下如何使用现在的机器方法来修补古籍:使用脱离子的纯净水,以及电脑配比好的纸浆,将古籍放入专门的仪器中(上海仅两台,另外一台在上海档案馆),过几分钟之后修补好的古籍就可以放入烘干机中。

  “这种修补方法主要可以修补一些纸质比较好的古籍”,张品芳说,“对于损坏比较严重的古籍,还是需要使用手工修补的方式进行。”

  培养人才重塑辉煌

  古籍修复技术在中国拥有上千年的流传史,至少在唐代便已出现和运用。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参与和推动了这一技艺的发展,唐代的褚遂良、宋代的苏东坡就曾亲手从事装裱。在其后的发展中又形成了流派纷呈的盛况,比如蜀派有绝技“借尸还魂”、京派有绝技“珠联璧合”、津派有绝技“千波刀”等,使之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籍修复是一项特殊技艺,从事古籍修复工作不但要熟悉历史上各个时期典籍的版本与装帧形式,还要了解各个时期典籍所用纸张及不同地域的装帧风格,并要精通出版学、目录学、古汉语、古文字、印刷、美术、字画、化学等学科知识,必须是复合型人才。

  令人欣慰的是,上海图书馆将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携手合作,尝试为该校文物修复专业培养古籍修复本科生,以适应古籍保护的工作需求。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