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从“深闺”走出的无锡古籍 发布时间:2012-3-13 15:21:23   作者:  

http://wx.wenming.cn/whsy/201203/t20120313_186755.html 

  物华天宝、钟灵毓秀,无锡的历史上从来都不乏文人墨客、大师名流。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文人、大师们为无锡带来精神气质与思想资源,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典籍。作为一种古老的媒介,古籍承载着历史的张力,象征着一个城市经历时间淘洗的深度。市图书馆的一楼展厅内,正在展出"无锡入选换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书展”。此“古籍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参观者展示我市入选第一、二、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书籍,共计80部。这已经不是无锡古籍第一次与普通市民见面。前两年,类似的展览也在这里展出过。向来束之高阁、神秘难懂的古籍,正在以多种方式渐渐走入公众视野,并逐步成为城市公共文化资源的一部分。

  惊人馆藏源自社会捐赠

  无锡市图书馆1915年正式开放,经过近百年的积累和整理,古籍馆藏资源十分宏富,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图书馆中名列前茅。据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王进雄介绍,目前市图馆藏线装古籍总量共有30万余册,其中善本达2万余册。惊人的馆藏源自两部分,一是百年来图书馆自购添置,二是社会贤达源源不断的捐赠。图书馆30万册古籍中,超过12万册是由荣氏家族捐赠的,其中荣德生先生创办的大公图书馆中所有藏书均搬至此。2007年,文化部首次开展“国家珍贵古籍”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选工作。从2008年起,国务院连续三年颁布了第一、二、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遴选出9859部国家珍贵古籍,而无锡市图书馆共有80部入选。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地市级图书馆竟有如此规模的古籍馆藏,无锡市图书馆一下在全国出了名。

  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80部古籍善本中,不乏珍本甚至孤本。年代最早的《范文正公集》是市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其成书于元朝,迄今保存完好,墨迹清晰,书页间还留有余香。八卷本《周易说略》虽年代不算久远,但因是使用“泰山磁版”印制而十分珍贵,存世仅此及《蒿庵闲话》两部古籍是采用这种印制方式。明代高攀龙所著的三卷《周易孔义》是海内孤本,绝无仅有。

  “如果没有社会贤达,特别是荣氏家族的慷慨捐赠,无锡市图书馆在古籍存量与质量上一定是‘默默无闻’。”在市图书馆古籍研究室中,专门设有“荣氏书库”,来自大公图书馆的书籍连同书柜一同“搬迁”至此,另外还有荣德生的私人藏书,共计12万余册。

  值得一提的是,市图入选三批次《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80部古籍中,有69部来自荣氏家族的捐赠,其中大部分是大公图书馆的馆藏书籍,而市图目前所藏的10个珍贵孤本中,盖有“大公图书馆”印章的有8本,足见其书籍质量之高。

  大公图书馆是荣德生与其兄长花巨资设立的民间图书馆,于1916年建成开馆,是当时无锡地区最具规模、最有影响、管理最完善的私人图书馆,被誉为中国乡村图书馆之翘楚。1955年6月,荣德生之子荣毅仁秉承父亲遗命,将大公图书馆的所有藏书及荣德生多年收藏的珍贵古籍,全部无偿捐献给政府。

  古籍保护仰赖实践累积

  建国后,市图书馆从未间断过梳理和保护古籍的工作。2009年,无锡市图书馆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无锡地处江南,潮湿多雨,古籍保存十分不易,很容易发霉生虫,甚至破损腐蚀。为了最大程度地延长纸张的“寿命”,市图书馆专门划拨了230多万元资金用于古籍库房的改造装修。最近连日来的阴雨天气,图书馆中的古籍善本没有丝毫“感受”,因为它们时时刻刻处于恒温恒湿的环境中。对大众而言,图书馆的古籍书库是一个神秘的地方,那里不仅存放着几百年、上千年的古物,而且从未向公众开放过。王进雄打开古籍书库的铁门,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空房间,“这里是温度缓冲区,因为工作人员梳理古籍需要进进出出,为避免温度急剧变化,所以特别设计了这块区域,让古籍所处的保存环境尽可能‘与世隔绝’。”放置古籍的书橱也别有一番讲究。步入150平方米的古籍珍本文库区,是排列整齐的全樟木书柜,为了防蛀防虫,并尽量减少光线直射,它们没有玻璃窗,是全密封式的。并且,200多只书柜一律采用明代家具风格,榫卯结构,严丝密缝,避免走形。

  每一年,市图书馆用于古籍保存的资金投入都要几十万元,其工作人员戏称,“如今,古籍是住进了‘五星级宾馆’,享受着‘星级服务’。”然而,在保护古籍上,完善硬件设施只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部分,则要仰赖专业人员日复一日、持之以恒的梳理,挖掘出古籍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王进雄在市图历史文献中心工作已经20多年,尽管只是高中文化水平,但每天接触古籍,让他成了无锡这个行业里数一数二的专家。目前,市图书馆参与古籍梳理和保护的专业人士有三位,均是从事这项工作超过20年的“老手”。王进雄说,古籍梳理一定程度上是一项需要实践的工作,即使是科班出身的研究生,如果没有在行业内历练多年、反复接触古籍,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学习,也根本无法胜任保护古籍的任务。古籍整理需要耐心和时间,有时候甚至要四处奔波寻找佐证和依据,因此,市图古籍部每年梳理的古籍数量并不大,大约在600部左右。

  市图目前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80部古籍中,有一些已出现或多或少的破损,如《日本国考略》就有好几页纸被虫蛀得厉害。根据市图古籍陈列室内的古旧图书修补规则,每一册书都必须严格按照工序进行———核对书页、配纸;揭纸、修补、溜口、托裱;喷平、压平、拆叶、衬纸、裱平、压实、齐栏订捻、截齐、包角、装皮、打眼、订线、贴书签、检查等,对于补书用纸的颜色、质地,书皮、护皮、书签等,也都有详细的规定。由此可见,古籍修复是一项更为专业的系统工程,所以图书馆前不久特意招聘了几位金陵学院古籍修复班的科班毕业生,专门从事馆藏古籍的修复工作。

  多种尝试助推古籍“入世”

  长久以来,古籍是文人学者的研究对象,局囿于象牙塔内,无法为一般大众所了解,更别说走进寻常百姓家。“古籍中所包含的风俗、仪式、地志、信仰、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恰恰构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书写。”王进雄通过经年累月地阅读古籍,发现了这些“故纸堆”中的现实价值。

  向来束之高阁的古籍,该如何“入世”?市图书馆近年来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不定期举办古籍展就是其中一种举措。“希望通过展览,能够向大众普及一些古籍的知识,在社会上营造出氛围。”市图有关负责人透露,古籍展吸引了不少普通市民前来参观,他们正在考虑在原来3月16日的展览结束期基础上,再延长一段展览时间,“尽管不少人还是对古籍一知半解,但至少展览为民众打开了一扇欣赏古籍、接触古籍的窗。”

  此外,依托信息技术,无锡市图书馆已启动了“古籍数字化工程”。现在,我们从无锡图书馆的首页,已经可以点击进入“古籍书目统一检索平台”,查询到“钱钟书研究书目集”、“钱基博文集”、“民国报刊索引题录”、“无锡家谱知见目录”等多个数据库藏书的基本信息。“目前全国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基本都在‘检索基本信息’这一层次,我们打算在今年启动更复杂的古籍全文数字化工程,即通过全文扫描和内容录入,实现在网络上可以看到完整版的古籍数字全本。”今后,市民足不出户便能浏览市图的馆藏古籍文献,既节省了读者和工作人员的时间,又避免了对古籍实物的消耗损毁。

  与此同时,图书馆最近两年花费40多万元独立影印了四卷本地方孤本文献《比璞山房罪言》和二卷本《朱子节要》各1000册。影印本严格遵照原书内容,宣纸印刷,画面清晰,布局合理,甚为美观。2008年,图书馆还和我市园林部门合作,影印了《寄畅园法帖》,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寄畅园法帖》的内容源于明代寄畅园修建后,名人雅客、皇亲国戚留下的墨宝,后经秦家自行摹刻上石,并拓印成6册。遗憾的是,大多数石刻已在太平天国战乱中散失,唯有部分还保留至今,可以说这次影印是一种古籍推广的方式,也是对无锡地方珍贵文献资料的保护。市民古籍爱好者通过购买或借阅,可以实现与“古籍”零距离接触的愿望。这是古籍“走出”封闭式全樟木书柜的一种好途径,既不会对它造成损耗,同时也让大众接触了几乎原汁原味的古籍。自2008年,国家开始遴选珍贵古籍入名录,平民百姓对古籍的重视程度也随之上升。市图书馆通过各种方式助推古籍“入世”,并广而告知百姓,常年免费鉴定古籍。越来越多的市民捧着或家中祖传、或市场购得的“古籍”前来市图鉴定,交易市场上的古籍价格也逐年攀升,这些都表明,古籍已逐步走进寻常人家。

  荣德生先生在创办大公图书馆之初,就明确了这个家族图书馆的“公共”特性,无论何时,大公图书馆内的图书都应该向大众开放。全盘“接手”大公图书馆所有藏书的市图书馆,希望依然以“大公”的理念,让这些古籍善本最大程度地发挥公共服务作用,尽可能让更多古籍成为城市公共文化资源,为广大市民享用。

(来源:无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