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昔日有个“三大贤” 发布时间:2012-3-7 14:22:27   作者:钮君怡  

  “昔日有个三大贤,刘关张结义在桃园。”原是京剧《珠帘寨》中李克用的一段唱词。以前听这段,只觉得“呼啦啦唱罢三通鼓”,有趣、流畅,又极悦耳,近日才知京剧“三大贤”即典出于此。《戏剧月刊》第三卷第五期的“卷头语”如此写道:“凡是到过平津的人们,大约总能知道杨、梅、余是现代伶界三杰。”杨小楼(1878 —1938)、梅兰芳(18941961)、余叔岩(18901943),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剧界的三位“极品”演员,分别代表了武生、旦角、老生之最高水准,且都是开宗立派之人。

  “百多年来,京剧舞台上走出了那么多优秀的演员、艺术家,何以梅、杨、余三人成为典型而三分梨园天下呢?这除了他们躬逢京剧之盛并经过了自身的不同常人的努力之外,还有两个相互关联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一个是他们的资源,具有马斯洛所说的天赋、能力、潜力;一个是他们的艺术,集中地体现了京剧的古典精神。在前者,是为中和之质;在后者,则为中正之声。总括地说,梅、杨、余‘三大贤’的出现,既有民族文化传统的心理因素,也是京剧自身走向典雅、纯正的历史结果。”(蒋锡武《京剧精神》)“三大贤”中,惟梅兰芳在建国后留下了几出经典剧目的影音资料,或可从中领略“典雅、纯正”之美;杨小楼杨派武生之“霸气”与“文气”已成传说,后人只能遥想罢了;而余叔岩自成一派后,为疾病困扰,在舞台上活跃不过十多年,得见其风采而存世者寥寥。

  与梅兰芳身后之声名显赫相比,余叔岩显然是落寞的,反而是他的女徒弟孟小冬,因传奇的生活经历和电影《梅兰芳》而得大众关注。京剧学者翁思再如此评价余叔岩:“从整个老生行当演进的历史来看,余三胜首开于气势中求韵味的先风;谭鑫培强化了余三胜的韵味方面,是‘韵味派’的创始者;余叔岩则堪称是‘韵味派’的完善者。余叔岩讲究韵味而不失气势,风格全面,成为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他终于成为京剧鼎盛时代三颗巨星中的一颗。”(翁思再《余叔岩传》)

  余叔岩的祖父余三胜是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的“前三鼎甲”之一,老生流派之开山祖师之一;其父余紫云为赫赫有名的“同光十三绝”之一,旦行中“花衫”行当的主要创始人。余叔岩以“小小余三胜”艺名走红,后又拜谭鑫培为师,得其精髓而青出于蓝。他于20世纪20年代初声名崛起,与梅兰芳、杨小楼鼎足而三分梨园,为前“四大须生”之首。后辈老生,几乎无一人不受余叔岩影响,得其亲传者,如谭富英、杨宝森、李少春等,均自成一家,成绩斐然。

  余叔岩嗓音天赋不及谭鑫培,以苦练补己不足,称为“功夫嗓”;其唱腔风格,早期以“清刚”取胜,晚年转入“醇厚”,后世以“云遮月”形容其嗓音之美。余学谭,“取其空灵”,“弃其古拙”,“可以求精,绝不率尔务实”;又将“粗豪处细腻化,把质朴处典雅化,宁失之书卷气过多,也不让唱腔中有一点尘滓”。(吴小如《说余派》)翁思再认为:“‘三大贤’的共同美学观,是一种‘归绚烂于平淡’的境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含蓄美。正是在这一点上,‘三大贤’的艺术同中国儒家文化里的中庸之道接通了,这是艺术的通衢大道,也是他们后来成为各自行当主流的根本原因。”(翁思再《余叔岩传》)细细品味余叔岩留存于后世的“十八张半”唱片,或可得其中真味。

  (《余叔君传(修订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定价42.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2年0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