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近数十年来,随着深藏于地下的文献实物不断地出土面世,受新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的影响,中国古代经学、文学以及历史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囿于根深蒂固的传统门户之见和治学方法的惯性使然,学者们多着眼于各自的学科领域作纵深的研究。从现代学科研究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早期文献典籍中,文学与经学、史学相互杂糅、共生,并非泾渭分明。如能以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探讨早期典籍,以扎实的资料文献与新的视角观点相互结合,必能创建新意,使人耳目一新。最新出版的于淑娟博士的专著《韩诗外传研究——汉代经学与文学关系透视》,正是这样一部跨学科、多维度的文学研究著作。
早在20世纪末,已有学者注意到汉代经学与文学之间的联系,时有相关的论著问世,但大都为罗列现象,缺少深度的透视,精细的考辨,严密的论证,失之于空疏浮泛。反观著者的这部研究著作,由个案入手,从现象到本质,深刻揭示汉代经学和文学的共生杂糅状况,透视汉代经学对先秦及汉以后文学之关系,材料和辨析,推理与论断,一一落到实处,很好地避免了上述流弊。
全书共分五章,列出十八个专题,从韩诗的讲经形态、文本性质、叙事特征、人物情节、描写异同等诸多层面入手,始终贯穿着以文学为主线,步步深入地揭示《韩诗外传》阐述经学义理时所蕴含的鲜明浓郁的文学性。在此前的研究过程中,绝大部分学者都视其为纯粹解诗的经学著作,未察《韩诗外传》接受先秦史传文学的影响,对其在早期小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甚了了,纵然有所涉及,亦如蜻蜓点水,语焉不详。于著却不同,书中在论述《韩诗外传》的叙事文学特征时,追根溯源,抓住先秦史传文学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左传》和《晏子春秋》深入挖掘。著者显然熟读二书,因此能够得心应手地与《韩诗外传》两相对照比勘,并指出《韩诗外传》采用的叙事文学方式,多受先秦史传文学的影响。
不难看出,著者特别重视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有目的地对文献的网罗考量,分析定性,用力甚勤,既重视《韩诗外传》经学意义的阐发,又注重其与史传文学以及宗教文学的广泛联系。为避免对比研究的模糊不确定性,或者以偏概全,个别代整体,书中处处体现出严格遵循类比的原则,选取用作类比的对象,归类清晰,让对比的材料本身说话,从而得出可信的结论。诚如著者所言,在《韩诗外传》与《左传》、《论语》、《孔子诗论》、《孟子》、《荀子》等文献的比较研究中,都以出现的《诗经》诗句作为对比研究的切入点,统计出不同书中相同的诗句,并通过对诗句不同运用方式和解读的异同,来透视两者之间复杂的关系。不仅如此,著者精研覃思,在没有诗句存在的作品比较中,如《韩诗外传》与史传文学《高士传》、《吴越春秋》的比较,则锁定同体异形的故事,深入细致地剖析两者的异同,从而使对比研究得出真正有据可依,更具客观性和说服力的结论。
此外,以点带面,重点从个案研究汉代经学与文学之关系,透过错综复杂的史料及出土文献辨析,进而梳理出两汉及其前后经学与文学相互关照的事实,是《韩诗外传》研究的一大亮点。著者充分地认识到,如果仅仅停留在对《韩诗外传》的文本分析上,将造成社会背景及历史语境的缺失,使文学研究的视野狭隘,研究本身也会因缺少历史感和说服力而单薄苍白。因而《韩诗外传研究》一书特别注重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历史语境的还原,其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书中在充分论述了《韩诗外传》所体现的汉初经学思想及形式特征后,指出《列女传》、《高士传》、《列仙传》相关故事情节的异同和叙事手法上的差异,进而总结道:“《韩诗外传》将民间传说及史传文学纳入讲经体系,进行加工、整合,经由《列女传》、《高士传》等史传著作的承传而为后人所熟知。自发散在的民间叙事状态,由经学而进入典籍文献中,并被广泛接纳。”这就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后者对《韩诗外传》的经学叙事的文学特质消化和吸收,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及历史语境下形成的,厘清了讲经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早期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面貌。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著者摒弃了常见的对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分析的简单化、程式化的研究路数,突出汉初文化对《韩诗外传》的影响,着力探讨《韩诗外传》在构建西汉初期以及其后的文化和文学方面所起的作用。本书既细致地梳理经学与文学在思想内容方面的相通,又系统详尽地描述讲经文字和文学在艺术上的关联,把经学和文学关系的研究提到了更高的层面。著者对《韩诗外传》一书的个案研究,对于进一步全面认识汉代经学与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有着导夫先路的作用,其意义是不可小觑的。
(《韩诗外传研究——汉代经学与文学关系透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10月出版,定价4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