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百年老字号重归上海滩 商务印书馆等集体巨头回家 发布时间:2012-1-9 22:52:16   作者:  

http://news.brandcn.com/cnlzh/201201/308002.html

  据《劳动报》报道,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人民音乐出版社以及荣宝斋这几家成立或成名于上海的出版机构今年集体“回家”——继中华书局去年12月在沪举行隆重的百年庆典,启动“回家”之旅后,另一家百年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以及有着悠久历史的三联书店、人民音乐出版社和荣宝斋昨天也宣布在沪开办分公司,正式回归上海滩。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刘伯根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几家有着悠久历史的出版社一起‘回家’,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标志意义。除了能为上海出版业注入新鲜血液,也必将发挥‘凤引百鸟’的效应,吸引更多的优秀出版企业向上海集聚。”刘伯根更透露,每个“回家”的企业除了都保留自己的特色外,还会根据上海地域特色,推出一系列优秀出版物。“‘回家’既是文化的寻根,更是期望能在家乡的土壤里生长得愈发枝繁叶茂。”

  百年商务印书馆 历尽风雨重归故土

  上海一直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许多新思路、新方法是从上海孕育发展的。中国出版集团旗下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出版社最早都诞生于上海,如拥有70多年历史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前身是上海万叶书店,而已有350年历史的荣宝斋于1932年便在上海开设荣宝斋上海分店,成立当年名噪一时。

  在这些出版业老字号中,商务印书馆当属名气最响的老大,由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四人于1897年成立于上海,选址四马路(今福州路),成立5年后搬迁至北福建路,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

  商务印书馆刚成立初期,因出版商业簿记为主,故得名商务。1915年第一部新式辞书《辞源》在商务印书馆问世,开创了中国现代工具书的出版先河。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商务印书馆开始了其多舛的命运。1932年,日军空袭使整个闸北陷入一片火海,宝山路的大火吞没了整座商务印书馆大楼。这座当时远东最大的出版社,连同五楼的东方图书馆中几十万册孤本善本古籍全部毁于一旦。在国内外友人的帮助和国人的努力下,商务印书馆于1932年宣告正式复业。1954年商务印书馆则由上海迁至北京,着重出版西方学术名著。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刘伯根昨天向记者透露,重又“回家”的商务印书馆,设有一个办事处、一家信息中心和一个经营部,而作为商务印书馆回归的一部分,商务印书馆已经正式注册了商务印书馆上海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独立法人实体,标志着商务印书馆正式回到上海。今后除了会继续着重西方学术名著出版外,在数字出版上也会更花心思。”

  三联书店期望打破地域局限

  此次跟随着商务印书馆一起“回家”的还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简称三联书店)。

  三联书店最初有三个“分身”——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以及新知书店。生活书店成立于1932年,创办人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人,其前身是《生活》周刊社,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机关刊物;读书出版社成立于1936年,创办人是李公朴、柳等学者,前身是1934年创刊的《读书生活》半月刊;而新知书店则成立于1935年,创办人是钱俊瑞、姜君辰等,它的发展则是从《中国农村》月刊开始的。

  三家书店都诞生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时期。成立以后,三家书店坚持爱国进步立场,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民主革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呼声,业务发展迅速,但也屡遭迫害。1948年三店在香港合并,正式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各种不同的时期,三联书店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家历史悠久的出版社,以它优良的历史传统和强烈的人文精神,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

  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表示,半个多世纪以来,三联以其出版高品位的人文科学专业图书和社会科学的译著图书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牌,受到读书界的广泛尊敬,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三联书店在中国已不仅意味着一家出版社,而且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公共的知识精神。目前三联已经在上海注册分公司,经营人员也已经确定。”

  据悉,“回家”后的三联书店将继续主打其“人文学术”的特色。刘伯根告诉记者,上海文化底蕴深厚,读者的读书审美都比较高。集团为三联书店的定位是“延续品牌文化”。他表示,“同一种人文学术图书,上海以及从上海所辐射的南方地区的反响,与北方城市的反响其实不一样,北京销售出色的,上海却一般,反之亦是。我们希望能打破地域局限,上海有着一流的资源优势,希望能推出更多属于上海的精品图书。”

  中华书局正走在“回家”路上

  当年四马路(今福州路)的路口,有两座高大的建筑物对峙,一座是商务印书馆,另一座则是其竞争对手、创立于1912年的中华书局。如果说商务印书馆着重西方学术名著,那么中华书局则在古籍出版上有很大贡献。1954年迁至北京后,中华书局在编印工具书、辞书及整理古籍书方面成绩斐然,出版了《资治通鉴》、《甲骨文合集》、《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等古代文史哲经典文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基本典籍,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被公认为新中国最伟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

  复旦大学古文字学者裘锡圭表示,“中华书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是整理古籍,整理中国古代的文史哲、古籍,以及对于这些学问的研究的成果,我作为一个中国古代文史学科的工作者,非常感谢中华书局,给我们印了很多我们急需的书。”在去年年末举行的百岁庆典上,中华书局总经理李岩曾向记者透露,中华书局今年会在上海设立一个联络部。“因为历史原因,中华书局总部迁到了北京,但我们还是想在适当的时候恢复中华书局的上海传统,以后还会考虑在上海设立分局,而这次的庆典也可以看作是‘回家’工作正式启动。”据悉,该联络部目前已经筹办完成,将代表中华书局在上海做发行和营销。

  商务印书馆和三联书店已经“回家归位”,中华书局还在“回家”的路上。刘伯根对此表示,“中华书局‘回家念头’一直没变,步履不会受影响,只是节奏比起前两家有所不同。等待越久,带来的惊喜或许会越大。”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