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云南抢救少数民族古籍 发布时间:2011-12-28 10:26:59   作者:袁璐  

http://www.takungpao.com/news/china/2011-12-27/1047976.html
  云南少数民族古籍蕴藏量丰富,文献古籍有13万册(卷)左右,口传古籍达4万种,占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的半壁江山,抢救文献古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云南近年加快少数民族古籍抢救和保护工作,已成功抢救文献古籍数量约3万余册(卷),口传古籍1万余种。
  民族古籍是一个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载体,由于古籍保存、流传过程中的一些特殊性,目前中国古籍的老化、破损、遗失、流失等问题严重。
  缺翻译人才文化传承堪忧
  中国国家民委主任杨晶在第三次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会上说,由于诸多原因,当前中国古籍保护存在不少问题,如现存古籍数目不清;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尤其是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整理人员极度缺乏,面临失传的危险;大量珍贵古籍流失海外。因此,加强古籍保护刻不容缓。
  由于古籍大部分是被民间知识分子、祭司、艺人掌握和使用,因此精通者甚少。加之岁月流逝,许多掌握者都已年纪老迈,因此民族古籍编译人员早已寥寥无几。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古籍研究专家李国文认为,保护好古籍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如果古籍文献没有传承人,古籍成为「天书」在所难免。
  “现在很多小孩子对古老的经文都不感兴趣,不愿意学习,只有真正对东巴文化有兴趣的人才能学好。”云南纳西族东巴文化传承人和自谦无奈的说。
  “虽然云南少数民族古籍和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至今仍以每年上千册的速度流失,抢救任务十分艰巨。但保护好古籍意义重大,各民族先民创造的独特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属于文化遗产,古籍承载先民的智慧和文明成果,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主任普学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古书曾陪葬焚毁
  受民风民俗和其它因素影响,在一些地区,有些古籍被用来陪葬、焚烧或销售。云南古籍保护现状是在人才与资源双重流失的困境下艰难前行。“很多持有古籍文献的村民根本不知道古籍具有的价值,所以存在被烧毁的情况。”普学旺说。
  由于民族众多,云南少数民族古籍蕴藏量丰富。在长期的劳作和生活中,各民族先后创造了古滇、南诏、东巴、毕摩、贝叶、铜鼓、稻作等历史悠久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古籍不仅是云南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独具优越性的世界级文化资源。李国文说:“云南不仅是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其实也是少数民族古籍王国。”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成功抢救三万余册古籍
  为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云南从2010年起每年投放2000万元用于支持少数民族古籍抢救和保护,并成立“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大部分州市和部分民族自治县也成立了民族古籍工作机构。
  通过努力,云南已抢救和保护的文献古籍数量约为3万余册(卷),口传古籍1万余种。在这些古籍中,约有3000余卷具备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资格。“文献古籍的收集整理相对较容易,而口传古籍由于是口耳相传的缘故,收集整理的工作量较大,收集人员需要将每个字记录下来,再进行翻译。”普学旺说。
  据云南古籍办工作人员介绍,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用了20年,翻译出版了《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率先把东巴古籍推向全世界。西双版纳州民族研究所用8年多的时间翻译整理出版了8000多万字的《中国贝叶经全集》100卷。2008年,红河州委投入1000万元翻译出版《哈尼族口传文化译注全集》100卷,并调集20余位哈尼族学者集中在州府开始了哈尼族口传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工作。
  “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是一项大工程,我是彝族人,现在能完全读懂彝文的人也不多,我参与翻译的彝文古籍有3000多万字,已出版20多部古籍文献。这只是相当于所有民族古籍的九牛一毛。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民族工作任务,是一件直接涉及到中华各民族文化星火如何实现不断传承和发展的大事情。”普学旺说。

 

(来源:大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