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坚守“传承民族文化”出版理念 ——访天津古籍出版社社长刘文君 发布时间:2011-4-12 0:00:00   作者:  
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1/2011-04-11/9475.html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防灾、治灾、救灾的研究愈加重视。一部历时10年精心整理、如实记录中国古代社会严重自然灾害情况和丰富减灾救荒经验的《中国荒政书集成》(全12册)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后,立即引起学界关注。天津古籍出版社为什么会做《中国荒政书集成》?图书出版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为此采访了该社社长刘文君。   一群甘于寂寞的学者   回想起《中国荒政书集成》从立项到出版的那800多个日日夜夜,刘文君感慨万千。“第一个感动是这部巨著的出版,凝聚了一批学者大量心血。”据她介绍,该书主编李文海是著名的清史专家。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许多学者纷纷下海经商的背景下,很有远见地提出了中国灾荒史这一研究课题,并带领他的团队用10年时间默默地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刘文君告诉记者,在高校,古籍资料的搜集整理不被列入科研项目,但这些学者们为了给其他学者及研究人员提供研究灾害的第一手资料,无怨无悔地为学术做着铺路奠基性的工作。为了收集资料,他们跑遍了国内外图书馆,甚至县级图书馆。那时复制条件简陋,一些善本资料是他们一笔一笔抄录下来的。有的资料原件用行草撰写,极难辨认,他们就多方拜访名家加以识别,同时与其他书籍互校互勘、爬梳整理,逐一加以标点。“这个项目倾注了数十名学者10年的心血,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与代价,是功德无量的。”刘文君说。   现在刘文君手中还保留着一封李文海的来信,其中还有一段关于署名的佳话。原来,在书稿即将付梓之际,主编们却为署名顺序发生了分歧。李文海认为,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主要是他的学生、青年学者夏明方做的,理应把夏明方署在第一位。而夏明方却坚持李文海应署第一主编,因为从立项到文字的辨识、整理、标点等都经过李文海逐篇审阅。这种看淡名利、相互谦让的真正的学者风范让刘文君和社里的编辑都很感动。如今,这件事已成为学界和灾荒史研究界的美谈。    一支乐于奉献的队伍   刘文君的第二个感动是《中国荒政书集成》背后的编辑团队。她说,古籍整理出版不同于其他领域,专业性很强。这套书1000多万字的稿件在编辑部堆成了一座纸山,整理加工量很大,工作的难度超出想象,社里先后有7位编辑参与了这套书的整理、编校、复核工作。   刘文君向记者详细地介绍了这些从事古籍整理的编辑们的日常工作状态。书中的异体字非常多,古代又没有规范写法,字体结构混乱,还有一些抄本中是用行书甚或草书誊写的,辨识难度极大。于是,编辑们碰到看不清的字就随手记下,待多次反复出现同样的字时,再联系起来分析。有的稿件虽是刻本,但由于复印时不甚清晰,且字体极小,又是竖排,核校起来非常困难。编辑往往连喷嚏都不敢打,生怕一闭眼一哆嗦就看错了行。他们非常小心,就连去卫生间也要等整段看完,做好标记再去。   由于180多种书的体例完全不同,因此在统一体例的过程中,编辑组经常开会沟通。若是共性的问题就由一位编辑将整个稿件重新翻看一遍,以免出现谬误或不统一的现象。特别是最后负责统稿的编辑,曾先后将8806页的稿子翻过十几遍。   刘文君说,两年多来,为了保证《中国荒政书集成》按时出版,编辑们都是加班加点工作。成捆的稿子、校样在北京和天津两地搬来运去是家常便饭。有的编辑在送孩子去上补习课时,还带着稿子在快餐店或学校门口的小石凳上看;有的编辑发着38.5度的高烧还坚持去排版公司核对稿件;还有的编辑在住院手术前,还坚持趴在病床上看稿件。   “想想那些忙碌的日子,编辑们真的很辛苦、很劳累,但是他们都说,那一段时间过得很充实,不但锻炼了自己的编校能力、提高了业务水平,而且形成了一个团结、充满向心力的团队,激发了合作的意识与精神,这也算是做这个项目的额外收获吧。”刘文君如是说。    一家有文化追求的出版社   在社会浮躁、学术浮躁的情况下,一群优秀的学者和一支敬业的出版团队,并肩战斗、和谐合作,共同造就了《中国荒政书集成》这部精品。而这套书从一个无人问津的项目到一部有着一流学术水准和文化传承意义的精品图书,与天津古籍出版社一直坚持的传承民族文化的出版理念是分不开的。    刘文君说:“在图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注重出版有传承价值、有文化内涵的图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对出版理念的坚持和对既定目标的坚守。”正因如此,当刘文君得知《中国荒政书集成》的出版遇到困难时,她通过多种渠道对项目团队及内容的了解,立即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优秀的学术团队所做的具有拓荒意义的优秀选题。于是,她下定决心投资出版。刘文君反复强调,文化企业与一般的企业应有所不同,在生产图书产品时,除了其商品价值,必须同时考虑产品的文化属性;特别是古籍类出版社,肩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这是在经营活动中不能丢弃的原则。   虽然坚守并不容易,但天津古籍出版社近年来一直注重开辟版本价值高、整理水平一流的选题,相继推出了《钦定热河志》、《治河全书》、《天津图书馆藏清人别集丛刊》、《辑校万历起居注》、《天津商会档案 钱业卷》等一批优秀古籍图书。在每年一度的国家古籍出版项目申报工作中,该社年年都有多个选题入选。刘文君说:“这些项目都是学者们集多年功力,默默无闻地将散于各处的珍贵史料收集整理而成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做的功德无量的好事,我们出版人理应义不容辞地给予支持。而项目的出版也能体现我们出版人的价值,因为没有出版人的参与,学者的辛苦劳动就无法见诸于世,这些珍贵的古籍资料就很难为更多人所用。所以,我们愿尽绵薄之力助推学术传播,不断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精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