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千古贤圣书 一代才子墨——《郑板桥四书手迹》简介 发布时间:2011-4-8 0:00:00   作者:虞河  
  郑板桥(1693 —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自称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五十岁始出仕做官,先出任范县(今属河南)知县,后又调潍县(今属山东)知县,任职十余载,多有善政,深得当地民众拥戴。后因与上司抵牾,他愤而作“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之诗,托病辞官,飘然返乡,从此在扬州以卖字画为生。他自谓创作须有“真气、真趣、真意”。 他的诗、书、画被誉为“三绝”。他擅写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非古非今,非隶非楷,自称“六分半书”,世称“板桥体”,它熔铸真、草、篆、隶于一炉,斑斓如古鼎,嶙峋如怪石,秀拙相参,奇崛相映。同时代蒋士铨有诗评论曰:   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   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   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尽笑板桥怪。   这部郑板桥四书手迹,他原自题《四书手读》,是雍正六年(1728)春郑板桥在扬州天宁寺准备科举考试时,与友人徐宗于、陆白义赛经之暇,用坊间印格纸默写宋代朱熹《四书集注》原文,每日或一二纸或三五纸,历时近二个月书竣。其时正值郑板桥在书法艺术道路上,熔古铸今、博采众家、独辟蹊径、锐意创新之始,以隶为主,糅合楷、行、草、篆和兰、竹之法,用笔变化自如,笔法、笔势、笔意上,千变万化、错落有致、乱中有整、违而不犯、气势通贯,有韵律之美;结体布局上,大小相兼、正斜相倚、疏密相映、方圆成趣、浑然一体,有“金线串珠”、“乱石铺街”之美。通观全篇,真、隶、行、草相参的“六分半书”已初步形成,古拙遒劲,刚柔相济,于戛戛独创之中透出洒脱不羁之气,体现了“板桥体”书法的典型风格特征,被誉为“六分半书”的开山之作。他在《四书手读序》中说:“黄涪翁有杜诗抄本, 赵松雪有《左传》抄本,皆为当时欣慕,后人珍藏,至有争之而致讼者。板桥既无涪翁之劲拔,又鄙松雪之滑熟,徒矜奇异,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究之师心自用,无足观也。博雅之士,幸仍重之以经,而书法之优劣,万不必计。”从中不难窥见板桥对自己《四书手读》书法的自负之意。   此手迹集书法艺术与儒学经典于一体,堪当珍品,二百多年来由私家收藏,难得一见,后辗转流传,民国初年被奉天巡按使张锡銮偶然得之,于民国三年(1914)影印问世,遂使世人窥得全帙。今用高档宣纸线装再造出版,手迹之后附上简体字原文,以供读者赏读对照之用,其中有少数郑板桥手误之处,以按语说明之。   此书是馈赠佳品,可读可藏,尤其可供郑板桥书法爱好者收藏。   (《郑板桥四书手迹》(一函四册),[清]郑燮书,凤凰出版社2010 年8月版,定价980.00 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