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一代国学大师罗振玉文集问世 发布时间:2011-4-8 0:00:00   作者:马信芳  
  集罗振玉“一生论学之语,考证之文”,内容包括甲骨、金石、汉简、石经、字书、校勘、辑佚、目录、补史等诸方面的12集共16卷的《罗振玉学术论著集》,日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论著“内容之丰富、甄别之谨严、功绩之浩瀚、方法之崭新”,甫一问世,已受到学界的关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副总编辑吕健,该书副主编、吉林大学图书馆馆长王同策教授,日前接受记者专访,为编选和出版这套专著的相关问题畅谈了自己的看法。   ■罗振玉的学术贡献应确认   罗振玉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与王国维并提的重要学者。他对殷墟甲骨文字的整理研究,有筚路蓝缕之功,是甲骨学的奠基者。对《熹平石经》的整理,为考订甲部提供了重要资料。对金石刻辞倾意搜求,广为传布,以及对敦煌石室佚书和西陲石刻的搜集整理,均为考史增添了极为珍贵的资料。他还对内阁大库档案进行保存和整理,编订刊印多种丛书,对我国古代重要文献之流布与研究更是功不可没。   吕健先生认为,诚如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序言中所言,“罗振玉的功劳即在为我们提供出了无数的真实的史料。他的殷代甲骨的搜集、保藏、流传、考释,实是中国近三十年来文化史上所应该大书特书的一项事件”。当然,我们不否认他那段不光彩的政治历史,但也不能因为这段历史,而湮灭其学术上的成就。这也是古籍社今天为何要出这套书的原因。其根本要点就是为了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殷墟书契考释》并非“罗买王稿”   对于吕副总编的看法,王同策教授表示赞同。远在吉林的他不仅连线而且联网记者,他表示,由于罗振玉“仕于清季,效忠王室。对清朝政府及逊帝始终尊奉唯谨。日帝入侵,伪满甫立,复出任监察院长,丧失民族气节,为世所嗤。”所以,上世纪当极“左”思潮无处不达之时,对罗振玉的重大学术成就难以正确评价了。   其实学术上的争论很正常,只要不加“有色眼镜”,许多问题会越辩越明。如早在甲骨文发现初期,章太炎曾加以否认,认为是罗振玉和刘鹗“伪造”的,后经中央研究院科学发掘,才令学术界承认了甲骨文的客观存在。后来经历两次史实的新发现,前述是非不辨的情形更得以澄清。第一次是古文字学家陈梦家先生发现了《殷墟书契考释》一书的原稿,证明并非罗振玉购买王国维的书稿。第二次是罗振玉嫡孙罗继祖教授在1980年代初公开发表王国维于1926年10月间致罗振玉的3封信,以及不久后结集出版的《王国维全集·书信》,这使流传甚广的“逼债”一类谣言不攻自破。   “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先生较早在台湾发表文章,他说:“书中引用王国维之说处,均有王氏国维曰字样,如考唐、土、季、王亥、王亘、上甲六条..间有附己见的,则加‘玉案’,这足证《考释》一书为罗氏自撰。”陈梦家先生在所著《殷墟卜辞综述》中说:“1951 年我得到《殷墟书契考释》的原稿本,都是罗氏手写,其中书头上常注有某条应移应增改之处,并有罗氏致王氏便笺请其补入某条者,称之为‘礼堂先生’。《考释》的纲领和分类次第,与罗氏以前著作实相一致,不过有所改善而已。在编作中二人对细目的商榷则确乎是常有的,由稿本与初刊本相较,王氏在校写时对于行文字句的小小更易是常有的,但并未作重大的增删。都邑一章引用今本《竹书纪年》,和王氏的看法大相违背。”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张舜徽先生凭着自己对罗振玉的多年研究,不避极“左”政治环境可能带给自己的不利影响,冒险犯难,对罗振玉的学术成就宣扬不遗余力。他多年来一直坚持应该以科学态度看待罗氏,政治上的问题,不应该将其学术成就也一笔抹杀。他的专著《中国文献学》共十二编,第十编《近代学者整理文献最有贡献的人》中,仅立两章,一为菊生张元济先生,另一即为雪堂罗振玉先生。在其《文献学论著辑要》中,收录罗氏序跋七篇,于书末《作者小传》中说:“论者或以其晚年依附伪满洲国而讥斥之,遽没其传古、印书之功,非也。”   王同策告诉记者说,为证明这些,在这套论著的第一卷,就选用了不少照片,让事实说话。   ■专著已问世“富矿”待开掘   由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文献研究室编选的这套《罗振玉学术论著集》,始于1984年。2008 年,这份书稿来到上海古籍出版社。该社十余位编辑,“精心编辑、认真校勘”,足足费时近两年,这套500 余万字的《罗振玉学术论著集》在2010 年年底终于付梓问世。   这是罗振玉论著的首次结集标点出版,对此,吕健副总编表示出极大的兴奋。他说,罗振玉和王国维是中国近代两位承前启后的国学大师,2009年,《王国维全集》历经三十年后出版,这次我们社推出了《罗振玉学术论著集》,这虽属巧合,但学术上却有互通性。罗在学术上识断过人,精力旺盛,多有开创之功,而王则承继其后,展开精密深邃的研究,以《观堂集林》的鸿篇巨制考证古史,自创二重证据法,实现了重建上古史的目标。罗王两人的终生交往,优长互补,恰为他们史无前例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罗振玉的学术研究也是个“富矿”,值得我们精心开掘。作为国学大师,两人的学术交往带来了他们在殷商甲骨文字、敦煌写经、汉晋简牍,以及古器物学领域内开拓性的贡献,改变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面貌,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此将永远造福于后世学人。(转摘自《深圳特区报》)   (《罗振玉学术论著集》(全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定价980.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