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新国学三十讲》后记节选 发布时间:2011-3-18 0:00:00   作者:胡阿祥 刘进宝  
    距离2008年1月《国学四十讲》出版将近两年了,距离2008 年6 月正式开编《新国学三十讲》也快17 个月了。《新国学三十讲》的编写,是为了完成卞孝萱先生的生诺与遗愿。在《国学四十讲·序》中,卞先生承诺:《国学四十讲》以外,“还有四十余门,正在物色作者”,“拟编为《国学四十讲续编》,继续出版”;为了这样的承诺,卞先生不顾年事已高,具体操办或精心指导着本书的篇目筹划、体例确定、作者约请、出版联系乃至出版合同签订等繁杂事务。在卞先生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复述着袁行霈先生对《国学四十讲》“嘉惠学林,功在千秋”的评价,叮嘱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此项工作。     《新国学三十讲》的编写,是为了担当学者的社会道义。卞先生在本书“代序”中指出:“重视国学,研究国学,开发国学宝藏,大力弘扬其中的爱国精神、人格力量,充分利用其中的智慧资源、道德资源,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诚如所言,国学为立国之本、为民族之魂,是我们认识自己、丰富自己的必备资源。2009年1月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国学四十讲》被评为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8年度最有影响10本书”,而且名列第一;《学海》2009年第2期“图书评介”栏目,集中刊发《国学与人文精神》(许苏民)、《关于国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师海军、郝润华)、《在“大众国学”与“大家国学”之间》(徐雁)三篇书评;《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第2期发表《〈国学四十讲〉:嘉惠学林之巨著》……一时间,《国学四十讲》蔚为热门;而直到前不久,《国学四十讲》还被推荐为中央与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公务员的学习读物。这样的社会现象,也提醒了专研文史的我们,在“考据”、“辞章”之外,“义理”的追求不可废,“经济”(即经世济用)的关照当常存。从《国学四十讲》到《新国学三十讲》,我们全体的编者与作者,所以如此地锲而不舍、努力担当,其大意正在于此。     《新国学三十讲》的编写,是为了兑现我们的学术责任。回顾百余年来“国学”的发展历程,第一次“国学热”始自晚清,面对强势进入中国的西洋学术与文化,中华学术与文化求地位、求存续、求独立、求主权,“国学热”是“我”虽弱、但是“我”很好的心理在学术与文化领域的反映;第二次“国学热”始自20 世纪末,比较而言,则是“我”很强、但是“我”是谁之文化疑惑需要解答的现实的反映。面对着现代国际关系中与“君子和而不同”背道而驰的小人政治、文化霸权、宗教优越等外部的压力,经济发展了、军事强大了的现代中国,文化的自觉性、自主权、主权感、话语意识诸端,都亟待明确。有良心的学者之研究、倡导、普及国学,便实在是学术责任所在;整理、推进、弘扬国学,既是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中华学术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背负着以上的这三重压力,我们尽心竭力,组织编写了这部字逾百万的《新国学三十讲》。《新国学三十讲》作为《国学四十讲》的续编,“每门国学以三万字左右的篇幅,概述其学史、知识与方法”,各篇“一律以汉字拼音顺序排列”,“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追求清新、流畅、深入浅出的文风”,诸如此类的撰述方针与编辑体例,保持着与《国学四十讲》之间的连续性;而《新国学三十讲》之特色者,是立足于国学继承、发展、创新、研究的现状,加重了新兴的国学学科的分量。这样的新兴国学学科,卞孝萱先生秉承季羡林先生的“大国学”理念,在本书“代序”中已有精要的说明。     《新国学三十讲》就要问世了,不知为何,我们并无特别的轻松感觉。一则,未知卞先生的在天之灵,是否满意我们接续的这项工作;二则,中华国学如海之深、如山之高,我们的篇目设计与内容安排,不知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读者的肯定;三则,如果求全责备,还有兵学、楚辞学、道教内丹学、董学、尔雅学、法医学、工艺学、管子学、考工学、曲学、泉学、史源学、诗品学、水利学、刑幕学、玄学、易学、印学、营造学、禹贡学、针灸学等等,尚未包含在《国学四十讲》与《新国学三十讲》中,或许,我们仍需努力,再行组织编著,以凑成“国学百讲”的圆满之功?     (《新国学三十讲》,卞孝萱、胡阿祥、刘进宝主编,凤凰出版社 2011 年1 月出版,定价139.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