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罗振玉学术论著集》后记节选 发布时间:2011-3-17 0:00:00   作者:王同策  
     《罗振玉学术论著集》得能付梓问世,一宗陈年老账终于了结,内心深处确有如释重负之感。      1983年,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建立,所属历史文献研究室即以此书为室内集体整理研究项目,室主任罗继祖先生总其事,予亦佐助先生奔走其间。与此役者,除本室成员陈君维礼、管君成学、张君中澍、丛君文俊外,并邀请古文字研究室何君琳仪及历史系黄君中业参与其事。虽然因为其时人手不足,课程教学任务繁重,困难不少,但就整体而言,整理工作进行还较顺利,而出版问题却迭经坎坷,几度中辍,其间曲折过程,难于尽述。二十多年转瞬逝去,继祖先生及陈、何二君先后辞世,其余诸同仁亦均星流云散,或退处林野,或老病索居,岁月催人,晨露夕照!此次沪渎锓枣,与雠校之任者,仅二三人而已。其中张君中澍出力最多。      因本书主编罗继祖先生已于2002年仙逝,故此《后记》之写作只好由我承担。兹就有关问题,分述如后。 (一)      罗振玉(1866 —1940年),字叔蕴、叔言,号雪堂、贞松,又称永丰乡人、仇亭老民,为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在我国近现代学术史上贡献巨大。      罗氏于殷墟甲骨文字之整理研究,有筚路蓝缕之功。于金石刻辞,刻意搜求、广为传布,视之为雕版以前之古书,通过整理研究,用为考史之重要史料来源。于熹平石经之整理,为考订甲部提供重要数据。于汉晋木简之整理,将流落外域之资料尽力留取复印件,于敦煌石室佚书及西陲石刻、各地碑志之搜集整理,均为考史增添了极为珍贵之资料。对内阁大库档案之保存和整理,编订刊印多种丛书,保存了许多重要历史文献,对我国古代文献之流布与研究均功不可没。因此,郭沫若在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自序中说:“罗振玉的功劳即在为我们提供出了无数的真实的史料。他的殷代甲骨的搜集、保藏、流传、考释,实是中国近三十年来文化史上所应该大书特书的一项事件。”在盛赞罗氏在金石器物、古籍佚书搜集整理“内容之丰富、甄别之谨严、功绩之浩瀚、方法之崭新”之后,他结论说:“大抵在目前欲论中国的古学,欲清算中国的古代社会,我们是不能不以罗、王(国维)二家之业绩为其出发点了。”由此可见罗氏在学术史上所居地位之重要。其它方面,如注重农务,兴办教育等,对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亦均具积极推动作用。 (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左倾”思潮肆虐,于学术界之主要表现,即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科学态度对待各类之人和事。因人废言,以偏概全。特别像罗振玉这样情况较为复杂之历史人物,其舆论评价可以想见。作为历史人物,罗振玉在学术领域贡献巨大;但政治立场上,毕生效忠皇室,追随末帝,观念顽固,思想守旧。兼以丧失民族气节,屈事东倭,伪满甫立,出任监察院长,为世所嗤。因受政治身份牵连影响,于政治上对其否定同时,连同其学术成就,也一并被彻底否定。 有一小事,曾留下深刻印象。1954年9月,当时上海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出版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书,因系采用罗氏1916年于日本影印之宋椠本(此版本究竟属宋属元,鲁迅先生曾与收藏此书之日人德富苏峰有论争),故书后附录了王国维和罗振玉之跋语三篇,并于书前《出版者说明》中作了简要交代。但为时不久,一家中央权威刊物于当年最末一期,即以《出版者说明什么?》为题,痛加批判。此后20余年,罗氏姓名于出版物中即寥若晨星,乃至销声匿迹,因实际上已视为禁区。      正因如此,在本书出版之际,我们不能不郑重提及已故张舜徽先生。      1980年,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一届年会在会长张舜徽先生工作所在地武汉召开,继祖先生和我应邀与会,这是继祖先生和我初识舜徽先生。张、罗之结识,意义不凡。除了两人治学道路酷似——均为未上过任何学校之自学,学术理念相同——均服膺通博之外,还因为张先生多年来对罗先生祖父罗振玉之学术成就,不避极“左”政治环境可能带给自己之不利影响,始终秉承科学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数数著书为文,奔走呼号,冒险犯难,宣扬不遗余力,大力肯定罗氏学术领域多方面之贡献与成就,认为政治问题,不应该将其学术成就也一笔抹杀。诚如他为本书所写序言中所说:“士有百行,足以功过相除,附和帝制之愆,固不能掩其效力学术之功。”原来拟议本书之整理,由罗继祖先生领导之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文献研究室成员与张舜徽先生领导之华中师范大学文献所合作进行,后因故未果。而一经主编继祖先生提出,张舜老即慨然允诺写作本书序言。其后多年,一直热切关注此书之出版进程,乃至辞世前不久,于致予信函中,犹殷殷寄语,关心此书出版情况。今此书出版行世之日,张老对此书多方支持、始终关怀之情景,犹历历在目。 (三)尚有数项有关问题,亦需在此简要说明:      (甲)罗氏著作之版本,大多家刻。虽有部分印刷出版后,或有续作,或加增订,但总体观之,依然未经重刻重印者居多。因为本书主编继祖先生亲与作者多种书籍之编辑刻印,故对编入本书各著作底本之抉择,细挑精选,尽取良本。个别录自作者手稿(如《扶桑再游记》),为首次刊发。至于当时或其后经作者子孙增补、校订者,为便读者,大都于该书前后附记说明,以清就里。      (乙)如就“学术论著”而言,作者之不少函札中扬榷切磋学术者甚夥,唯已有信函专集出版另行,故本书概不收录。原已编入《雪堂剩墨》中之百数通亦予剔除。      (丙)本书主编罗继祖先生,于东北史研究同时,亦曾全面围绕其祖父之广博学术领域进行研究,写作了许多论著。为知人论世计,于本书第十二集,收入了先生手著的《永丰乡人行年录》(此书经海内外多家出版社出版,收入本书者系据日本中文出版社本再行修订定稿)与其他有关作者之材料,以供读者参考。      由于整理者学殖浅陋,此书虽经大家多方努力,各类纰缪,想难尽免。尚祈读者诸君不吝赐正。      (《罗振玉学术论著集》(全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定价980.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