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黄山书社国家清史纂修项目《慎宜轩日记》出版 发布时间:2011-3-10 0:00:00   作者:马磊  
http://www.hsbook.cn/article.asp?ID=2761   日前,由黄山书社承担出版任务的国家清史纂修项目《慎宜轩日记》出版,该书不仅对晚清至民国早期桐城派研究十分珍贵,对我国近代史研究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然而这样一部有价值的作品一直尘封于安徽省图书馆,很少和世人见面。因此本作品首次点校整理出版,意义尤为重大。

     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是当今备受世人瞩目的重要文化学术工程,正式启动于2002年8月。新修《清史》由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图录五部分组成,共计92卷,总字数超过3000万字,规模近4倍于《清史稿》。

    《慎宜轩日记》是晚清至民国间桐城姚永概十六岁至五十七岁的日记,日记始于光绪七年(1881),止于1922年。基本以阴历纪年,唯1912年至1914年1月25日以公历纪年,是作者成年后一生经历的记录。

     主要内容是通过记录作者每天的活动展现的,记录作者由一名思想上宗理学的传统桐城士子读书、科考、中解元、后多次考进士不第,至放弃科考谋官之路,转为一生从教,先后为安徽高等学堂总教习、安徽师范学堂监督、北京大学教务长,成为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晚年并参与纂修《清史稿》。从日记中作者各时期所读之书的变化、交游范围的不断扩展,致思想行为转变,可以说作者姚永概是晚清至民初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士人从传统思想中逐步转变,思想行为也逐步近代化的一个标本,具有典型的意义。同时日记中记录的作者生活中所包含的礼俗、民情、家庭经济生活、民间经济金融活动、社会伦理关系、与各阶层人物的交往、读书心得、思想变迁、赴考或游历出行过程、谋职、社会新闻、时政消息、教学生涯,从一个角度立体地展现了晚清民初这一中国多事之秋社会生活的原生态面貌及其逐渐变化的过程。

     因作者特殊的家世、日记记录的特殊时期及作者本人的行迹,使得《慎宜轩日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首先,《慎宜轩日记》中可考晚清作家间的交游、作家间学术思想的相互影响及学术思潮变化的脉络。姚永概生于桐城姚氏世家,是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的族裔。祖父姚莹,官至广西按察使,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父亲姚濬昌为桐城派诗人。二兄姚永朴与姚永概本人均为桐城派学者。岳父徐宗亮交游胡林翼、李鸿章等幕府中,著有《黑龙江述略》、《归庐谈往录》等作品。大姐夫为晚清桐城派著名作家马其昶。二姐夫为晚清诗人、南通州四才子之一的范当世。姚永概本人又与桐城作家吴汝伦、萧穆、方守彝、汪士铎等及当时名士如陈三立、严复、沈曾植、夏曾佑、林纾、刘师培等交往密切。日记中详述其交游,从中可考晚清作家文士间的交游,也述及各人的学术思想。

    其次,日记中述及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礼俗民情、科考、经济生活、宗族内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社会见闻、时政消息及家庭要事、各人经历,是晚清至民国间士人生活、社会生活原生态的展现,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第三,姚永概一生从事教育,其从教时期正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成立和发育成长期,姚永概先后为安徽高等学堂总教习、安徽师范学堂监督、北京大学教务长、正志学校教务长,并曾亲赴日本考察学校教育。《慎宜轩日记》中可考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建立及发展史。

    第四,姚永概作为桐城派晚期作家之一,其日记中也可考其与林纾、马其昶等为代表的桐城文派与章太炎为代表的魏晋文派及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关系。对20世纪早期学术文化史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第五,作品中记录了作者姚永概本人由独尊理学的传统士人向近代教育家的转变,可从一个侧面考证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人的近代化转型,姚永概本人即具有典型意义。
(来源:黄山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