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寻找古籍出版的当代空间 访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长胡小罕 发布时间:2011-3-9 0:00:00   作者:钱秀中  
  “浙江文丛”编纂出版就是浙江古籍出版社在这方面所作的尝试。这是一套以整理出版浙江文献为主,对浙江人物、浙江历史、浙江文化等进行全面发掘、深入研究的大型丛书,涵盖浙江精神文化各个层面。该丛书作为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十二五”期间的重点项目,充分利用集团编、印、发、供专业优势,由古籍社开展实施,计划出版500册,预计总投资5000万元。目前已经出版《王阳明全集》(新编本)、《楼钥集》、《刘伯温集》等10余册,并已于2011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推出。2011年,浙古社将以《王阳明全集》和《楼钥集》为开端,出版50~80册的“浙江文丛”。 “做古籍不是保守的代名词,要做好需要创思维,需要当下意识。要特别关注现代社会中对于古人经验、古人智慧、古人情怀的汲取和借鉴需求。这就是古籍出版当代空间,应该悉心研究和探索,而不是和社会很隔膜地去做古籍出版”。胡小罕坦言在做“浙江文丛”这套书的过程中,浙古社有了两大改变:一是从出版主体过渡到了编纂+出版的主体。以前浙古社也出过不少好书,一般都是高校和学者把古籍整理出来后,浙古社作为出版生产商,把编纂成果转化为出版成果。这种比较被动的做法使得出版的图书零星不成系统。虽然也有好书,但是结构性、序列性不强,风格各异,成本比较高,市场认可度也受到局限。这对出版社的出版资源的积累和专业形象的建立是不利的。“浙江文丛”则是从一开始就由社里为主策划,组织出版资源,有完整的出版理念和工作机制。在出版编纂过程中,“浙江文丛”的团队也形成了开放性的工作机制,倾听社会方方面面的专家学者意见建议,为出版提供好的思路和资源。二是通过“浙江文丛”的编纂出版,浙古社培养了一个青春版的古籍编辑团队。这些年轻编辑的思维都比较活跃,专业素养较高,也比较了解当下读者的阅读需求。 这种做法有利于出版效率、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规模效益的形成。“还是要把我们在古籍出版方面的优势扩大,才会赢得更好的自下而上与发展空间。”胡小罕认为,“浙江文丛”是研究浙江、了解中国的大型基础性文献,整套宜于馆藏,但也不会做得太生硬,而是可统可分。未来“浙江文丛”还会推出一些衍生产品,立体式开发“浙江文丛”的核心文献,挖掘古籍出版的空间,就胡小罕看来,目前30岁左右的群体买书较多。因为在校读书时经济压力比较大,他们在工作之后有一定积攒,加之有一定学术理想、文化情怀或职业需要,会购置一些基础性典籍。对这些人来说,典籍是迟买不如早买的,因为买了可以用一辈子。所以古籍出版要打开30岁左右读者的市场,而这一层次的读者收入还不是很高。“我们会将‘浙江文丛’中最有普价值、最核心的内容抽取出来做成平装本,定价相对低廉,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这对于古籍的传播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因为《王阳明全集》每套720元的价格对于图书馆和学者来说压力不大,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贵的。全集的印数可能是一两千套,而平装本的印数则是5000~10000册。这也就是我说的呕心沥血做好一套典籍,然后围绕这套典籍,针对不同的需求开发不同的版本,例如小学、青少版、公务员版、数字版等。我们可以形成这样的出版阶梯,‘浙江文丛’就是这样一个立体的项目。”胡小罕说。 在营销方面,胡小罕认为古籍的营销空间在于公共图书馆、研究机构、高校、学者与爱好者。如果进入了这一空间,就会产生延伸效应。像“浙江文丛”这样的大型丛书,图书馆一般会购买两三套。但读者在图书馆看到这套书,就可能会产生兴趣自己去买,这也能带来一种延伸机会。另外高校内对此类图书感兴趣的学者和学生也是散落在各个角落,需要通过图书馆把信息传递到他们那里。同时浙古社还会通过高校内权威的学者传递信息,因为这些人有一个学术交往群体,对他们的营销也非常重要。胡小罕说:“我们将‘浙江文丛’的出版作为契机,逐渐扩大与社会多方面的接触,建立一个完备的专业渠道网络。”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